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首届中国诗词家高峰论坛嘉宾来济传承文化,张养浩墓前献花诵诗

济南时报 2017-06-20 14:07 大字

17日上午,嘉宾在云庄旧址敬献花篮。

张养浩云庄旧址本组照片均由记者刘玉乐 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多年过去,仍有不少人会对中学课本里这首张养浩的元曲记忆深刻。17日上午9点,首届中国诗词家高峰论坛嘉宾汇聚天桥区柳云社区居委会门前,一行人从这里出发,参观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云庄旧址,拜谒张养浩墓园。“张养浩的成就如此之高,前来拜谒对于我们这些诗词创作爱好者来说十分必要。”一位从外地赶来的6旬老者说。柳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先人的作品,了解这位生于济南、葬于济南的济南名士。

百人共拜张养浩墓,参观旧居云庄

从柳云社区居委会门前,向南穿过一条马路,便进入东邻西泺河、北望小清河的张养浩墓园中,刚进墓园拐一个弯,便看到一座石坊之上“张文忠公之墓”几个大字隐约可见。上午9点20,近百人组成的队伍来到张养浩墓碑前,大家整齐地列队站在墓前20米的地方,手捧菊花,待代表敬献花篮、宣读祭文后,一一将手中白色和黄色的菊花献到墓前。

拜谒后,一行人向西,再穿过一条马路,来到张养浩云庄旧址。始建于元代约500亩的张养浩云庄,目前留存约94亩。云庄中心是一处池塘,荷叶遍布,据记载,此为养浩故居中的“云锦池”遗存。整个云庄遗址以这片池塘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张养浩雕像落成记、功德碑、云庄简介等供人学习、了解先人的石碑和文字。

在云庄旧址中,人群中一位身着唐装的老人不禁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书,读起一首云庄先生的《我爱云庄好》,“我爱云庄好,光风四季兼。泉声闻隔屋,花影见垂帘……”

传承文化,希望更多人了解张养浩

虽是云庄旧址已不复当年胜景,依然让众多前来走近张养浩的诗词爱好者们不虚此行。“早就想来济南看看张养浩先生的墓园和云庄了,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终于如愿。”一位老人说,只有站在养浩云庄里,才能更好地体会张养浩先生作品里的些许文字,“站在池塘边,想着他当初是如何面对此景写出《云庄记》,痛快!”

人群中的中国诗词创作院常务副院长褚宝增则说,文字力度靠作者的人品支撑,“张养浩先生的官位之高、人品之好,让我把感受先生的故居视作一种情结。”他说,对于张养浩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大部分都能从网上找到资料,但身临云庄近距离地接触,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感应,“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满足感。”

“这是文化的传承,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柳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说。

日日巡查保护,多年持续投入

据了解,多年来柳云社区对张养浩墓园和旧址持续保护和投入,使得一些文化符号得以留存,园区环境得以保持改善。“这里有我们的文化传统,这是一定不能丢的,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加大力度保护和修缮。”柳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说,每年社区都会投资对墓园和旧址修缮保护,尤其是去年投资几百万元对云锦泉、张养浩雕像、墓碑、文献记录的景点等全面修缮。“除了投资修缮外,我们还加强了巡查保护。”该负责人说,社区每天都会安排人员到墓园、旧址巡逻,发现有不文明现象立即制止。

柳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表示,文化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城精神文明考核的一部分,柳云社区有义务把张养浩云庄旧址和墓园保护好,“我们也有义务让更多的人知道张养浩先生的生平,了解这位生于济南、葬于济南的元代名士。这是一种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记者卢明)

新闻推荐

“机智”整治行人闯红灯济南8天两获央视点赞

6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发了一条《山东济南:人脸识别抓拍,整治行人闯红灯》的新闻,展示了最近济南在路口启用的“人脸识别”设备,为济南的“机智”点赞!6月18日,中央电视台1套...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