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安不会是“最严细则”终点站

山东商报 2016-11-02 00:00 大字

从这个月开始,全国范围内的网约车新政就开始实施了。不过,由于尚未出台本地实施细则,济南网约车究竟会朝哪个方向走,目前还得再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市最近推出的细则,通过“两年以内新车”“轴距2700毫米以上”“排量2.0L或1.8T以上”等极具刺激性字眼,分分钟就取代深圳摘得了“新规最严城市”的称号。

细究一下,西安对于网约车车型的限制真可谓“无微不至”,除了以上所述,它还在定位装置、报警装置、监控设备、外观颜色乃至标识等方面,力争把“细则”细到了极致。真要按这些标准扒拉一遍,据说当地至少七成滴滴网约车不合要求,连奥迪A4、宝马3系都免不了被“退货”的命。更要紧的是,细则还明确要求平台必须为“本市注册实体公司”,那几乎意味着,如果各大平台不在西安注册分公司,就连入场的机会都没了。

根据政策表述,西安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有序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众人大悟:原来是为了网约车好,还真有点“爱之深责之切”的意思呢。但极具讽刺的是,根据当地媒体调查,西安市区受限于出租车辆投放不足,拒载、钓座情况非常严重。司机师傅对乘客可着劲儿的挑三捡四:“非机场不去”“非长途不拉”“闹市区不走”……“打车难”这么严重的民生问题没解决,反而对网约车挑三拣四,极端苛刻的限数量、抬价格,这跟“有序发展”挨边吗?

从目前来看,这其实跟国内很多城市网约车细则一套路数,只不过西安为之更甚而已。前几天,北大教授张维迎炮轰地方网约车新规,直言“网约车的诞生宣告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死亡”,引得全国32家出租车公司联名发公开信,称张维迎“赤裸裸地蜕变为资本的代言人,贬低200万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价值”。其实,倒是这封公开信在赤裸裸地偷换概念,贬低“传统出租车行业”怎么就成了“贬低出租车司机”呢?这些公司口口声声并“情真意切”地为出租车司机强出头,搞得真跟公司和司机一家亲似的,平时抽份子钱的时候怎么就没见手下稍稍留情呢?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专车福利,现在很多人感觉“打车难”又回来了,一个表现是“出租车又牛起来了”,另一个是“网约车少了贵了”。在本质上,这还真不是打车难老问题的简单回归,而是网约车破局和各地细则博弈过程中,新利益切割变局中隐藏问题的暴露和新问题的叠加。

比如,有人说网约车难打是不是因为滴滴优步合而为一后一家独大了?深入了解一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抛开现在网约车存量急剧萎缩不说,考虑到“互联网+”时代,融资和技术门槛的低成本化,网约车市场本来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精尖”行当,只要有足够的服务意识和流程创新,打造另一个滴滴模式不是没有可能,这可是个数千亿元的市场,只要市场环境宽松,这个行当里本应该黑马不断的,可现在为什么就成了滴滴一家独大了?不得不说,还是各地苛刻的准入门槛逼退了很多观望中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意即,其实是来自政府意志的“市场差异化”定位,把大量的网约车潜在主体打入了冷宫,同时把“平民出行市场”的巨大蛋糕留给了传统出租车公司,继续独享红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滴滴优步实现捆绑,何尝不是应对政策寒冬,面对订单暴跌和司机流失而抱团取暖的无奈应对呢?

现在,风投不玩网约车了,网约车司机们开始吃散伙饭了,那些曾经的巨额融资打了水漂、新成型的盈利模式刚刚入轨即宣告无效……巨大的整合成本,换回的却是巨大的社会浪费,各地细则须对此负责任。原因在于,这么个折腾法儿,既不可能实现“有序发展”,也不会当真“兼顾各群体利益”,到头来只是让“一小撮人”窃喜。难道不是吗?一个几百万人口规模城市的出行还不算大多数人的利益?动辄数以万计网约车从业者的饭碗还不算“群体诉求”?可以说,只要利益驱动型管制思维不除,再多花样的细则也会出现,西安也绝不会是“最严细则”的终点站。本报评论员肖明君

新闻推荐

落叶缤纷是美景,最终归宿各不同有的等同于市政垃圾,有的化作春泥来护花

市民漫步在美如画般的秋日美景里点击查看原图省城一公园里,落叶缤纷,市民拍照留念点击查看原图一夜风起,落叶满地。在济南市民眼中,“秋风扫落叶”是这个时节泉城中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想象着金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