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盯车”还是“盯打车”,关乎政策诚意

山东商报 2016-11-14 00:00 大字

济南网约车细则终于“落地”了,根据新规征求意见稿,网约车需为3年内新车,计税价格12万元以上,非新能源汽车轴距2700毫米以上……对此,很多市民开始担忧“打车难”“打车贵”将再度来袭。相关专家也表示,新规应该以方便市民出行为目标,否则它就背离网约车的初衷。

本来以为,新规是网约车“洗白身份”昂头上路的大好日子,然而,任谁都能想得到,若按济南版细则标准的筛选,本地街面上目前的网约车将面临一次大幅“瘦身”,本报针对滴滴司机群的调查显示:200辆车里符合标准的不到30辆。这还不算完,除了“瘦身”,细则还要求网约车来一次“变性”——在运营方式上,向传统出租车模式靠拢。

对于“12万元以上”“轴距2700毫米以上”这类表述,细则解释为“考虑到安全、环保及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等方面的需要”。这就有点莫名其妙,按说,服务产品的供给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结果,是消费驱动的产品改进,而不是政府规定的需求。很奇怪,各城市为什么都为网约车“颜值”操碎了心,过多关注轴距、排量、价位,这些和随叫随到的高效快捷有关系吗?和廉价舒适有牵扯吗?不对市场所真正在意的“方便”“便宜”等服务品质着墨,只是对车辆的“档次”不厌其烦,就不怕催生又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市场怪胎,尴尬存在?退一步说,即便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多样化服务体系,那也要为“贵族车”和“平民车”同时预留位置,若真是按细则“严格管控”,到头来只是让为数不多的豪车“高冷”存在,市民渴盼的廉价车没了存身之处,市场需求被迫“就高不就低”,这样的局面能叫多元化吗?要知道,只有服务产品无限丰富,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才叫多元化的。如果不能解释明白,为什么网约车必须要“12万元以上”,七八万元的小型车和大轴距车辆究竟谁更能对“打车难”保持更高的辨识度,就只能任由一些质疑大行其道:网约车管控究竟是为了差异化,还是出于打压方便,为传统出租车行业腾挪市场空间找寻借口?

对于按照出租车模式管控网约车,更是对网约车快捷属性的蛮横切割了。众所周知,网约车本是“互联网+”大势所趋之下,对于分享经济极大发挥。它整合了闲置车辆和人们的业余时间,把准“顺便运营”的低成本模式,让驾乘双方以相互得利的形式实现供需结合,这是所有人的福利,是全社会的效益最优。然而,根据细则精神,网约车的运营成本被高抬了,很多商业创意不被体现。据说,单单网约车在本地注册公司,实现全套人马的齐全配备,就要让平台担负很大的资金和管理。这不是相当于又成立了一个出租车公司吗?所以,有时候,实现治理最佳不一定通过“正规化”一途实现,而有的正规化反而只是管理方为求“省心”的懒政之举,根本不考虑业态的多元繁复。

无疑,济南版细则即便让网约车“正规化”了,车辆“高大上”了,但“打车难”“打车贵”的老问题依然无解,而本地公共出行也可能会坐失一次提级换代、自我更生的机会。据说,现在出租车敢收“调度费”了。从根本上说,只“盯车”而不是“盯打车”的网约车细则,不仅是新规的跑偏,也事关一项政策“问题导向”的诚意,它忽略了改革要“惠及公众”这个终端诉求。本报评论员肖明君

新闻推荐

撞人小伙逃跑了?没这事交警说,等确定了花费多少钱才可协调赔偿

张先生左臂骨折见习记者周里摄点击查看原图88197600热线(见习记者周里)11月14日,两名来济务工的中年男子称,11月12日晚上8点钟,他们在回工地的路上被一骑摩托车的男子撞伤,事后肇事者在医院替他们垫付...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