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做的微型鞋只有8毫米长

都市女报 2016-11-03 00:00 大字

文/图 女报记者 韩晓凤

10月31日晚,济南冷得似乎能听见寒风在耳边结冰的声音。

在位于营市西街的一所园区内,老彭坐在马扎上,一丝不苟地给顾客做着皮鞋。屋里没有暖气,他需要时不时地搓搓双手以保持做鞋时的灵活性。做鞋间隙,老彭会朝玻璃门外瞅上几眼,看看有没有人光顾一旁的微型鞋博物馆。

闭关一年 建起了微型鞋博物馆

老彭名叫彭仕增。为了传承鞋文化,让现在的年轻人关注做鞋的老手艺,老彭闭关1整年,于2015年春节前创建了这间微型鞋博物馆。

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内,100多只微型鞋被整齐地码在展柜上,仿佛在进行一场跨时代的聚会。每当有年轻人走进来,老彭都耐心地上前讲解每只鞋所传承的文化。“这只棺头鞋是唐朝的,这只云头鞋是宋朝的。这只花盆跟的鞋咱们从电视剧里经常见到,清朝的女子都穿这种。”介绍起这些微型鞋,老彭如数家珍。

衣不差寸,鞋不差毫。老彭说,平时的鞋子差1毫米都穿着不舒服,而自己做的微型鞋,长度只有7.5到8.5厘米,连0.1毫米的偏差都不能有。“相对于大鞋,微型鞋不管从制作手法还是构思上,都难很多。更何况,他做这种微型鞋的难度不仅在‘不差毫\’上,更在于找到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承载起传统文化的意义。”曾经给芭比娃娃做过鞋子的陈菁,对老彭的微型鞋博物馆十分赞赏。

能得到年轻人欣赏的老手艺,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每只鞋在做之前都得翻阅资料,找到最佳的表现形式,才经得起推敲。”就像那组“十二生肖”主题的鞋,是老彭经过半年的酝酿,无数个夜晚的失眠,耗时近4个月才完成。

在这间小小的博物馆内,最让老彭引以为豪的,是两只仅有8毫米长的微型鞋,这是他耗时数十日才完成的最精致的微型皮鞋作品。“这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鞋,只有8毫米长。”因为过于珍贵和难得,老彭用两个透明的玻璃罩将其保护起来。

为守艺搭进积蓄 用匠心感动后来人

“每件作品必然饱含着创作者真挚的情感,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匠人精神所在。”文学专业出身的于桂娟,对微型博物馆内的作品惊叹不已。“不同朝代的鞋子都

有展示,而且细节表现的很细

腻。”对于桂娟而言,老彭对做

鞋手工艺的坚守,让作为年轻

人的她感到惭愧。

老彭的父亲曾经在济南皮鞋厂上班,老彭18岁那年,从小在济南皮鞋厂长大的他“子承父业”,成为济南皮鞋厂的一名下料工,后自学考

上皮鞋厂的设计师,开始了

对这门老手艺的坚守生

涯。“设计师是皮鞋厂的核

心,鞋厂才有六七个设计

师。整个济南市也就十

几个皮鞋设计师。”那时

的老彭,生活得很风光。济南皮鞋厂破产后,老彭下岗。为了维持生计,下岗后的他几经周折,思来想去,还是喜欢自己的老本行,但因为找不到鞋厂上班,只好先在路边做起修鞋匠。

对皮鞋有着特殊情怀的老彭并不满足于修鞋,也不忍心看着皮鞋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渐渐被人遗忘。2014年,老彭闭门谢客,耗时一年时间,将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成立了微型鞋博物馆。

守艺,需要资金和精力的支撑。“不算时间和精力,为了坚守这份老手艺,前后已经花了10多万。”老彭说,从2013年便没有了经济收入的他,穷困至极时只能靠妻子补贴。“一张好点的皮子就1000元左右,一只鞋楦也得几百元,都得花钱。”最困难的时候,老彭想把这些微型鞋拿到英雄山文化市场卖掉,但想想自己的付出和做微型鞋的原因,又努力继续坚守。

寻找年轻守艺人期盼鞋文化传承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年代,机械设备的引进,使得做鞋工艺越来越进步。与此同时,做鞋的老手艺渐渐被时间消(,一批又一批手艺人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转行。眼看着皮鞋工艺渐渐被人遗忘,彭仕增心里很是失落。

然而,传统老手艺的付出和收获常常是不对等的,这也使得老手艺很难成为年轻人的选择。为了继续鞋文化的传承,老彭打算把五十六个民族的鞋做出来,摆上展架,让微型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找到愿意学习皮鞋制作这门老手艺的传承人。

老彭说,对皮鞋的感情不知道用什么形式表达,就是不想把老祖宗的东西丢掉,希望借助这种形式引起更多人对鞋文化的关注。“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我把我的寄托都藏在鞋里,留给后人,也算没白活一回。”

新闻推荐

受冲击的传统照相馆还能“讲究”多久

女报记者赵世彩实习生陈思有了手机,人人都变成了拍照者。到了纪念日,一家人还是喜欢踏进照相馆,让光影定格亲情。与数码相比,人们觉得胶片相机更有仪式感:“传统照相,就是用光线刻画人,不需浓妆艳抹就能...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