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你批评孩子的话,作用有多大

农村大众报 2015-07-24 00:43 大字

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在其他人际关系中,我们都经常说,“要换位思考”,但在现实中,换位思考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近日,记者有幸参加了济南中学心理高级教师周秀琴老师开办的智慧父母课程。该课程以体验方式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把父母批评孩子的话,说给父母听,力图把父母换到孩子的角度上,体会孩子的感受。这种方式,对用心做父母的人来说,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随时体会、应用。

这些话,

你对孩子说过吗?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时,一般家长怎么处理呢?“说——嚷——骂——打——退”,周秀琴总结道,在这6个步骤中,“说”的内容、方式、效果直接影响着矛盾是解决还是升级发展。

“你是不对的!”

“你是有问题的。你需要改变!”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看人家某某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学习这样用功多好!”

“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扫大街!(扫大街也没人要你!)”

“你真笨!”

“你太让我伤心了!你太让我失望了!”

“看你考这么点分数,你对得起我们吗?”

“你要听我的!”

“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弄得这么糟糕,看你以后还逞能吧?”

……

以上批评孩子的话,或者类似的话,作为父母,你对孩子说过吗?如果说过,不妨反思一下,说了以后,效果怎么样?孩子接受了你的建议了吗?是否不再一天到晚疯玩,成绩赶上“人家某某某”了?

创设情境,

让自己听听这些话

经过反思,大多数人会发现:这些在很多父母眼里的“金玉良言”,三番五次地给孩子说,却收效甚微。

如果换位思考,孩子听到父母说这些话,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如果真想知道答案,可尝试以下方法。

穿越法。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曾经是孩子。要体会孩子的感受,可以找一个安静的时间,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小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如果自己犯了类似的错误,父母这样批评自己,自己有什么感受?会怎么办?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处事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不够妥当,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已经做了父母,就不要把这种错误再延续下去;如果父母说的话,给自己带来了向上的动力和求索的力量,那么,我们就要向父母学习。

互换法。夫妻两个或者找自己的好朋友,一个扮演爸爸或妈妈,一个扮演孩子,或者直接让孩子把自己说出去的话,再说给自己听,自己仔细体会,身体有什么感受?心里有什么想法?如果是自己真犯了错误的话,听父母这样说,自己是否有改正的力量?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做父母的,平常看不到自己的嘴脸,但从孩子嘴里说出来,我们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丑恶。当我们对自己的丑恶,有了自我觉察,才是改变的开始。

互换法还有一种形式,把自己的话换到领导嘴里,想象领导这样批评自己,自己有什么感受。或许,很多父母会说:“领导怎么能和父母比?”的确,领导在爱员工、关心员工方面,不如父母;但就权威性来说,父母在家中的地位和领导是非常类似的。对孩子,尤其是不到六七岁的孩子来说,父母在家中是绝对的权威。父母的话,一定是要听的——虽然,听父母话的结果,未必能实现父母的期望。

说了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对方听到什么

通过以上体验,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体会。同一句话,有的人能感受到力量,而有的人,会遭受到打击。以“你是不对的”这句话为例,一个妈妈说的时候,一手卡着腰,一手指着孩子的鼻子说;一个妈妈坐在孩子身边,一手放在孩子肩上,一手扶摸着孩子的头说。这两种方式,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效果会有天壤之别。前者,孩子听到的是妈妈的愤怒、指责甚至是痛斥,感受到的是妈妈对自己的不满意、不接纳、不容忍,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失落的情绪;后者呢,孩子听到的是妈妈对自己的期望,感受到的是妈妈的爱、接纳、包容,随之容易产生自信、自强、向上的力量。

心理学家对上述现象也进行了归纳总结。在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成分中,内容只占7%,声调、面部表情占38%,肢体语言占到55%。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说。表情什么样?声调什么样?身体做了什么动作?孩子犹如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从小就会观察父母的表情,从而决定自己的言行。在说的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做父母的想让孩子接收到更有效的信息,那么,就要尽量“怡吾色柔吾声”——表情尽量平和,态度尽量诚恳,语气语调尽量温柔。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接受到父母传达的爱;只有接收到爱与期待,孩子才能增加前进的动力,才能不断地去实现父母的期待,不断地去攻坚克难提高自己。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呢?这就又关系到“换位思考”的问题。当遇到孩子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产生失望、愤怒甚至怒不可遏的情绪时,父母最好自己先想办法平复情绪,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数数到100,或者出去逛逛街找人聊天,也可以刷刷微信、滑滑屏,总之,先把自己的坏情绪化解掉,然后再回头与孩子沟通。沟通时,要从表情、态度、语调、肢体动作等方面体现出“以对方为中心”。具体来说,要与孩子进行目光接触,进行目光交流;要尽量作出与孩子一致的动作,孩子站着,你最好也站起来;要与孩子保持情感上的同步,如孩子给你说快乐的事情,你就要用快乐的语调回应;概括性的重复,孩子说5-10句话,父母或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或者直接重复孩子说过的关键的语句。

学着说说

这些有魔力的话

在重视“说”的语气、语调、表情、肢体动作的同时,父母还应学习如何调整“说”的内容,把以前惯常说的话,改为正向表达的话。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或者达不到目标沮丧时,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虽然你只考了这些分,但是,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

当孩子放学后迟迟不回家甚至到半夜才回来时,对孩子说:“我一直在担心你的安全!”

当孩子对他人表现不礼貌时,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更懂事!”

当孩子一天到晚只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不主动做作业时,对孩子说:“我相信你学习可以更用功!”

当孩子考得不如某某,父母又特别在意时,对孩子说:“我相信你可以考得更好!”

当孩子当面反驳你的话时,对孩子说:“你说的也有道理,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我作为妈妈,也希望得到你的尊重!”

当孩子与别人打架被老师批评时,对孩子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是你坚强的后盾。我们想听你说任何话。”

……

上边这些话,总起来的特点是:都是以“我……”开头,面对孩子的行为,父母直接说出了对孩子的期待,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发泄自己失望、愤怒、抱怨、愤恨等情绪。这种正向表达,不仅能让孩子清楚明了知道父母的心,还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期待,容易激发孩子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动力。

也许,现实中,很多时候,作为父母,你不知道该给孩子说什么,那么,有一个最笨也最恰当的办法——什么都不说,用心与孩子在一起,用肢体亲密接触、眼神交流给孩子支持!

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作为父母,只有勇于改变,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才能改变沟通的效果。确定了方向,坚持下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改变,孩子自然也会开始改变。

那么,得坚持多长时间,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改变呢?周秀琴老师讲了一个自己接手的案例。有位父亲,有对孩子说粗话的习惯,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他开始改变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一直坚持了40多天,他的儿子才告诉心理咨询师说,“看来我爸是真变了!”

(魏新美赵孟利)

周秀琴: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心理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心理学会高级会员,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级会员。自1995年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今已成功咨询案例3000余例。荣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心理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5次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余篇心理论文发表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上。

智慧父母导师简介

新闻推荐

省供销社与京东集团实现跨界合作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房孝钰)7月27日,山东省供销社在济南召开启动山东供销——京东集团全面合作会议。6月2日,山东省供销社(下称省社)与京东集团(下称京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