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的成功学,是农民转型的毒药
说起农民的阅读现状,不少人或许认为,农民哪会看什么书?其实不然。早在2010年,曾有大学生,对北京建筑业的农民工阅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人都喜欢看书,也在坚持看书,而且大多数人愿意为读书花点钱。但值得注意的是,读什么书效果却大不一样。
比如,之前曾有报道称,徐州的一位农民对美国某“成功学大师”的成功法则进行长达数年的研究后,跑到300多所大中学校,开办过500多场讲座。在山东省,还有位40多岁、在饭店打扫卫生的农民工,出了一本成功学的书,书名叫《牛人是做出来的》。靠指导别人如何成功“混饭吃”,那是农民中的“佼佼者”;更多的农民,却还处于“被人指导”的状态。
跟2010年相比,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农民,变化都很大。据2014年的统计,2.7亿农民工中,青壮年农民成了主力,其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都在提升。而如今的农民,组合作社建农场、开店办厂做公司的也在增多。这些变化显示出,农民在快速卷入市场经济、融入现代文明,其职业素养与个人价值意识日趋强烈。一句话,农民转型在加快。
不得不说的是,市场经济在为农民致富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在消解人们习以为常的为人处世之道;农民面临的金钱诱惑、功利考验也在增加。而在根植乡土村落间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挑战、有待重建时,各种层出不穷的成功学,却直接给出了庸俗的答案。
成功学答案的庸俗之处在于,无论是谈厚黑常识,还是讲励志故事、煲“心灵鸡汤”,都在刻意迎合与激发人们升官发财的欲望。比如,它评判伟大人物,看不到人性、信仰的内在精神力量,却能给出权谋诈术之类的庸俗化解读。它所渲染的成功途径,打着“勤劳奋斗”之类众所周知的幌子,却附带了唯私利、重手段、轻尊严、贬人格之类的暗示。
但在价值混乱、道德失范之时,对渴望致富的农民来说,这些或浓或淡的“鸡汤”,无疑能起到精神鸦片的作用。去县城、乡镇的报刊零售点及书店逛逛、跟路边书贩们聊聊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成功学正版、盗印书摆满了地摊与书店;愿意为此掏钱的人不少。此外,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阅读,更让这种庸俗学说在农民中间的传播越来越便利。不过,这可不是件好事儿。
前几天,有几位搞合作社的农民来济南,我们见面聊天。其中一位朋友的合作社还有个加工厂,员工都是附近的农民。不久前,厂子里活比较多,这位朋友就想起自己看的一本书,一位“管理与成功学”大师写的关于如何管理企业、快速发财的书。书中说,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要懂得谋略,要去“诱惑”员工主动加班;对此,书中还给出了很具体的建议。这位朋友就参考这些建议,用到了厂子里——他让伙房晚开饭,却告诉员工有鱼有肉;不想回家吃的,就得多干一会。结果,大家干活的效率不高,吃饭的劲头忒猛;最后一算,厂子里倒多花了不少钱。
有了这个惨痛经历,这位朋友对写书的那位“挂着几十所大学、企业各种头衔”的成功学大师做出评价:“前面挂一把草,是驴才不停地转圈拉磨;他就想教人怎么把人当驴使。”
成功学“教人把人当驴使”,当然也在“教人把人当驴看”,而这样的诱导,不仅是对现代文明中的合作意识与契约精神的背离,也是对人性中诚信与善意的背弃。毕竟,对“眼里只有自己,别人都是工具”的做派,没人喜欢。对转型中的农民而言,迷上这种功利至上的学说,无异于吸食鸦片;正如媒体报道,许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进了传销团伙、不能自拔;许多打着直销、体验幌子的团队进了农村、坑骗农民。在传销、推销者的眼里,不就是“成功”俩字吗?
□农村大众报评论员段新勇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马春新)8月3日,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通知,对全省所有注册登记的电梯开展安全检查,以学校、医院、居民小区、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检查电梯定期维保、应急反...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