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劳动力“松绑”,为村集体增收助力
麦收时节,在汶上县义桥镇的村庄里,村民都很清闲,田间劳作的人明显比一般村庄少很多。义桥镇房柳村农民王爱蓉告诉记者,她家里的10亩地全交给了土地托管服务队,啥事也不用管,麦收结束后直接去村里领卖粮食的钱。
随着义桥镇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活跃起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这样的现代农业模式也是遍地开花。解放了劳动力的同时,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更好的服务村民。这个良性循环,带着义桥镇农业走上了正轨。
兴修水利,
打下现代农业坚实基础
曾经的义桥镇,因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太多,不少村子出现土地撂荒的现象。“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无法承担繁重的田间劳动。”汶上县义桥镇马庄西村村支书刘明建说。
“每到农忙时节,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得请假回家种地,按一天150块钱来算,加上来回的交通费,每家减少收入几千块钱。打工高收入和土地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土地成为农民手中的烫手山芋。”汶上县义桥镇党委书记崔利伟说,“但单靠留守村民,农忙时节的繁重劳动又难以完成,只能想办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浇地是个较为繁重的工作。“原来村民浇地可费劲了,打井、安抽水泵,从地下往上抽。光拔泵就得好几个人,再铺上送水带,麻烦不说,一天还浇不多少地。”刘明建说。
为此,义桥镇在农业基础设施上做起了文章。2010年到2014年,汶上县通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一二期项目、小农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建设项目,投资3500多万,对水、电、路、桥进行综合改造,共改造基本农田5万亩,新修道路139100米,疏挖排水沟312100米,新建桥涵1216座,新打机井312眼,配套机井462眼,新上变压器16台,铺设PVC管道193000米,铺设电缆90700米,栽植树木87000株。
在农业开发项目内,义桥镇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等农业技术,并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确保了农业项目区内的粮食增产增收。
经过五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义桥镇基本实现了现代农业全覆盖。旱能浇、涝能排,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让老百姓拍手叫好。如今,村民浇地时只需带着水卡,在机器上轻轻一刷,不一会儿功夫,自家地就能浇完。“水利建设真的是深得民心,现在浇地再也不用劳师动众了,就算是农村妇女一个人也能轻松搞定。”刘明建说。
成立土地托管服务队,
挑起农业生产大梁
虽然基础设施建好了,但农业生产依旧牢牢的拴着老百姓的心。如何将农村劳动力完全释放?义桥镇政府给出的答案是——土地托管。
“农田水利的建设,使土地具备了经营集约化、耕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条件,这就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起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很多村庄组织成立了土地托管服务队,农民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有专人帮忙种地。”崔利伟说。
房柳村与汶上县供销联社合作实施土地托管。县供销联社先后在房柳村投入农业机械设备20台套,价值300多万元,将使用权交给村“两委”。房柳村村支书王凤喜把村里不便外出务工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土地托管服务队,对本村托管土地及周边乡镇的涉农企业、种地大户提供有偿服务。
王凤喜告诉记者,托管服务队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的土地托管形式,提供播种、灌溉、施肥、喷药、收割等各个环节农业生产服务。每一个环节收取一个环节的费用,比如播种时收取种子费,施肥时间收取肥料款。“由于每年天气情况和浇地次数、打药次数不同,托管费都不一样。一般年份全托的土地托管服务费是803元/亩,比市场价低135元。”王凤喜说。
把土地托管给服务队,农民根本不用担心产量问题。“供销社跟村委会、村民小组、农户签订了作物种植托管协议,确保作物亩达到1000斤。”王凤喜说,“如果达不到,亏收部分由供销社补贴。如超出合同产量,超出部分归农户所有。收获后由村委会、村民小组按农户地亩数分配粮食或供销社保护价收购后分现金。”
收入没有减少,还不用自己出力,村民纷纷把土地托管给服务队。目前,房柳村1150亩耕地中的1102亩都进行了托管。
有了土地托管服务队,村集体的经济也有了来源。王凤喜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亩地每年的托管服务费在去除人工、农药、机械费等各类成本后,可收益80元。根据村里与供销社签署的合作协议,村集体在利润分成中占60%,即每亩地可提成48元,共托管土地1102亩,仅此项村里就可实现收入52800元。
自从土地托管服务队的名声打响之后,周边乡镇涉农企业和种地大户多次找到服务队,希望能给他们提供托管服务。5月上旬,服务队以每亩10元的价格为汶上县南站镇菱花集团3000亩小麦基地进行喷灌,收益3万元。
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扭转了多年来无力服务村民的被动局面。“村里有了钱,给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儿。我们村去年给老百姓买了每户10元的财产保险、每人80元的合作医疗保险和每亩小麦3元的农业保险。”王凤喜说。
种地打工两不误,
百姓挣上双份钱
有了土地托管,村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不少。在不改变农民土地使用权、受益权的情况下,土地托管服务队打破农户原土地之间的界限,平掉户与户之间的垄背,增加耕作面积15%-25%。
“去掉田梗后,1亩地可增加种植面积10%左右,原来1150亩土地可增加110亩种植面积,增加村民收入11万元。平均到一亩地,村民多收入100元左右。”王凤喜说,“而且大块地便于大型农机作业,生产成本也少了很多。”
对村民来说,土地托管最大的好处是给他们“松了绑”。“往年农忙时都得起早贪黑,忙着抽水漫灌。现在有了服务队,俺人不下地,鞋不沾泥,就可以拿到种地的钱。”房柳村村民刘来路美滋滋地说,“没有后顾之忧,俺们只管放心出去打工,挣着两份钱。”
“按目前男工150元/天,女工80元/天,麦收秋种两季20天计算,每户就增加收入4600元。加上往来费用,每户就增加收入近5000元。”王凤喜说,“不愿意出去打工的村民,可以在土地托管服务队中打工,监督服务的同时,每天可以收入60-120元。”
68岁的房茂运是义桥镇房柳村村民,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附近的新建社区工地回到家,身上还带着泥灰味。“儿子儿媳在济南打工,孙子跟着在那儿上学,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以前种地,像上肥、浇地轻省活俺老两口干,耕地收麦等重活就花钱雇人,有时还得让儿子回来帮忙,来回折腾好几天。”说到种地,房茂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现在家里7亩多地都托管出去了。种子化肥啥心不用操,地里农活有专人干,价格便宜,收成还好。”
建立在农业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农民”这个词在义桥镇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有专门种地的土地托管服务队,有挣着双份工资的普通百姓。而务农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市场经济下增收致富的新手段。
新闻推荐
(上接A1版)滕州市级索镇农技站原站长孔德贵,也是赵振东的好朋友。孔德贵说,赵振东跟基层的这些科技人员和农民打交道,拉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农家话。赵振东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儿媳...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