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南闯北,只为渔鼓情深

农村大众报 2015-01-21 00:51 大字

▲农闲时,毕德贞为村民演唱寒腔渔鼓。“从南山下来个贫道,怀抱着三尺三惊天动地的冰铁梅花玉鼓,手捻着七羽漂江过海的逍遥道板……”1月16日,在汶上县苑庄镇毕村民间艺人毕德贞的家中,寒腔渔鼓又要开演了。道板一敲,渔鼓一响,简单几句唱词,便把村民们带到了悠远而神秘的历史岁月中。

寒腔渔鼓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曾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然而时至今日,寒腔渔鼓已濒临消亡,64岁的毕德贞成了山东省寒腔渔鼓唯一的北派传人。

毕德贞7岁拜师学唱渔鼓,12岁便登台演出,如今已经演唱了50多年,用他的话说,对渔鼓的热爱已经融到他的骨头里了。

毕德贞唱腔丰富,演绎的人物细腻传神,深受听众的喜爱。在长期的从业生涯中,他学会了上百个渔鼓段子,并且博采众长,把快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一些元素融入到了他的演唱中。

“渔鼓最火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会唱渔鼓的人多,喜欢听渔鼓的人更多,那时候人们流传着‘听见渔鼓响,锅饼贴在门框上’的俗语。”毕德贞介绍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民间曲艺开始走下坡路,毕德贞坚持演出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改了行,做了一名建筑工。毕德贞心里放不下渔鼓,白天无论多累,晚上总要为工友们唱上一段。

1994年,不顾家人反对,毕德贞重新拿起了渔鼓,开始了四处闯荡的日子。在泰安、济南等地,只要有人请,无论是婚丧嫁娶、开业迎宾,他都会到场。二十年来,在无数个村庄、企业、老年公寓里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这些年是怕风、怕雨、怕恶犬,吃了太多的苦,要不是太喜欢这个渔鼓,我不可能坚持到现在。”毕德贞说。

毕德贞介绍说,如今能唱寒腔渔鼓的人越来越少,在省内也就只有五六个人了。在一次参加活动中,毕德贞发现有人在演唱寒腔渔鼓时,加入了琵琶、吉他等乐器,这让他非常气愤。“过去渔鼓是一个人演唱,以后可以发展为多个人,甚至可以加入一些伴舞的人。但伴奏就是一鼓一板,改了这个就不能算是寒腔渔鼓了。”毕德贞说,“盲目的创新会闹笑话,不仅对这门艺术没好处,还可能害了它。”

新闻推荐

不用剧毒农药也能有效防控韭蒜根蛆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陈建志通讯员王静)不用剧毒农药,能有效防控韭菜、大蒜根蛆吗?山东农业大学的一项科研成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1月28日该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这项成果名为“韭菜...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