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援藏:医疗救助传递光明和希望

农村大众报 2014-12-22 00:53 大字

2012年10月,梁浩赴西藏日喀则筛查先心病儿童。2009年“西藏光明行”,王利华主任、王琪医生在昂仁县小学义诊。2006年、2009年、2012年,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主任王利华和他的团队三进西藏,开展以免费白内障复明为主的“西藏光明行”义诊活动,跑遍了山东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五个县区。三次义诊分别手术救治了100例、110例、130例白内障藏族同胞。明年,王利华准备再次进藏,医治更多的白内障藏族同胞。

2012年10月—11月9名西藏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走下高原,经过三天的车程来到山东省立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11月底全部康复出院返回西藏。

白内障与先心病是青藏高原的高发疾病,也一直是山东医疗援藏重点对象,无论是进藏义诊还是带患儿出藏,都为了通过医疗救助将大爱撒到雪域高原,将光明与希望带给西藏同胞。

光明使者:三进西藏

把温暖送到藏民的心坎上

省立医院眼科护士刘宝玉,曾随王利华主任三进西藏,见证了每一次“西藏光明行”的经过,她说每一次进藏都有特别的感动,“西藏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仍很享受为藏族同胞带去光明的满足感,这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经历。”

刘宝玉清楚得记得第一次进藏的日期是2006年9月11日,到达西藏的第三天医疗队就全力投入工作。那一年,52岁的李琳是医疗队的老大姐,从进藏那一天起就没有摆脱过高原反应的困扰,头晕、呕吐、失眠……李琳每天都要吃几片止疼药。但每当走上手术台的一刻,李琳的症状却减轻了,即使带着口罩也不觉缺氧。用李琳自己的话解释:“是手术时精神太集中了,一时间忘记了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应。”

王利华主任每次进藏也会经受高原反应的侵袭,有时连续做好几台手术,王利华就靠手术间隙吸几口氧气坚持着。他说,“我们也会感到疲惫,但看到从遥远的牧区跋涉而来的藏族同胞,他们很多人自己带着糍粑,在医院外扎一个小帐篷。这种渴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战胜了自身的疲倦。”

2009年王利华在日喀则遇到一位叫巴桑的病人,年仅46岁的他已经双目失明两年多了。家人说,之前的巴桑是个快乐的放牧人,每天在西藏的蓝天下跟牛羊呆在一起,强烈的日照使他的眼睛过早发生了白内障。失明后的巴桑性格改变了很多,平时生活他都需要有人照顾,一个人没事时就常常发呆,也不爱说话,整个家庭的气氛也因此变得阴郁起来。平时,巴桑走路时要拄一根拐杖,由妻子牵扶着。

由于巴桑的双眼都需要做手术,王利华主任与医疗队的医生商量后,决定一天做一只眼睛,这样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巴桑的手术进行的很顺利,第一只眼睛做完手术后在手术台上就告诉医生他能看到了。

术后第二天揭开纱布后,视力达到了1.0,巴桑高兴地在医院里走来走去,他的弟弟拿着拐仗在后面一路小跑追着他。第二天,医疗队又为他的另一只眼成功地做了手术。桑巴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久违的笑容,当问他眼睛看到了最想做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说,回去放牧,朴实的言语让大家都笑了。

“治好一双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王利华说,三次进藏义诊的经历让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白内障复明对藏族同胞太重要了。”

“米当!米当(睁眼)!”为了方便交流,医疗队队员还学习了简单的藏语,不过与病人交流病情仍需要翻译,有些方言甚至要多次转译。然而语言从来无法阻碍爱心的奉献,王利华还记得2009年白朗县一位78岁的藏族老奶奶,老人家因白内障双目失明多年,平时需要家人照顾饮食起居,得知这次免费手术机会后老人由子女陪同,用了两天时间多次辗转来到县城。

王利华为老人检查后,决定马上手术。医生护士搀扶着老人上了手术台,摘除了白内障、植入了人工晶体,当纱布摘下,老人看到王利华伸出的两个手指时,激动地哭了。不会汉语的她不停地鞠躬,还拉着王利华主任的右手放到自己的额前,用自己民族最崇高的礼节表示感谢。老奶奶的儿女亦是激动万分,不断地向医生双手合十表示谢意,无声的表达更让在场的人感动。

护心之旅:最好的医生

为西藏托起明天的希望

2012年11月2日,山东省立医院又迎来了9个小病号。对于他来说,这9个小病号即普通又特别。普通的是,这只是他治疗过的众多先心病儿童其中9个;特别的是这9个小病号,来自遥远的雪域高原——西藏。

当天下午4点15分,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9名西藏先心病患儿抵达了济南,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3岁。他们将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免费的先心病治疗手术,最有经验的王玉林是他们的主刀医生。

为了这次手术省立医院准备了很长时间。2012年10月18日,省立医院超声科主任梁浩就奔赴日喀则地区,为当地筛查先心病儿童。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梁浩回忆道:“很多通往郊区、县城的道路窄得只能允许一辆车通过,时常会发现长期抛锚的‘死车\’。”“不能漏下一个地区”带着这个信念梁浩深入几个县市区,有时还要下到偏远的乡村。经过9天筛查,梁浩从115例疑似患儿中,确定出9名适合实施介入治疗的孩子,由当地援藏的医疗干部郭华陪同孩子来到济南。

9名藏儿入院后,省立医院院长秦成勇加了几天班,一直负责现场调度和指挥:为孩子们安排心电图、B超、生化检验等指标检查;带领由最权威的专家组成医疗队进行术前讨论,制订详尽的治疗技术方案;紧接着安排手术,调度人员……“我们要派最好的医生,让孩子早日康复回家!”秦成勇说。

“手术很顺利,很成功!”11月5日下午2:00,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儿科专家王玉林扶着手术车,将10岁的次仁索朗送出手术室。当天6名西藏先心病患儿接受了微创介入手术,总共用了不到5个小时,最快的仅用了20分钟。更可喜的是,几名患儿恢复得特别快,上午刚刚接受了介入手术的5岁藏族小女孩贡桑石达,下午已经能坐起身来,还热情地跟来看她的人握手。11月7日,6名患儿便康复出院,踏上回家的火车。

另外3名儿童,因为情况特殊延迟了手术。“有两个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孩子,动脉导管又粗又长,普通的封堵器无法实现完全封堵。”王玉林回忆说,为此他依据两个孩子的情况亲自设计了封堵器图纸,并在第一时间发往上海订做。而另一个孩子因为心脏畸形严重,王玉林经过多重考虑,决定为其开胸手术。凭借王玉林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能,3名患儿也很快康复出院,考虑到天气原因和孩子们归家心切的心情省立医院专门为3名儿童购买了机票。

护送孩子们回西藏时,郭华心想:“或许多年以后他们长大成人,这段旅途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他们应该记得有这么一群人,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并且激励他们走下高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希望\’。”

坚固后盾:精心护理

给藏族同胞一个温馨家

2012年11月7日,6名先期手术的藏族先心病孩子身体痊愈,将要离开济南。14岁的次旺扎西哭着不肯离开,双手紧紧抱着一直照顾自己的护士韩春燕,不得已韩春燕只好将小扎西抱上了车。车上,扎西眼含着泪水,红红的小脸紧贴在车窗玻璃上,使劲地摇着小手,向日夜陪护照顾他们的医生、护士、志愿者们道别。

首批9名藏族先心病儿童的痊愈少不了王玉林院长娴熟的手术技能,也缺不了护理部人员的精心照顾,从9名藏儿入住前省立医院儿科和心内科的护士们就忙碌起来。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新家\’,我和同事们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查找藏族习俗等相关资料,制定照顾孩子的方案计划,连配送什么样口味的营养餐都考虑到了。”心内科护士长董春晖说,省立医院护理部为每位儿童都配备了两名护士,结成了对子。

“这些都是给你准备的,喜欢不喜欢?”顿珠卓玛刚入住的那一天,护士宋蕊蕊拍着枕边一套还未拆开包装的白地蓝点内衣让卓玛看,洗理包、孩儿面、小拖鞋……医院精心准备的生活用品,都整整齐齐地摆在床头柜上,每个孩子一份,每个病房里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图书和玩具。每天清晨,护士们会给卓玛、旦增德吉、次仁普赤等几个藏族女孩扎起漂亮的小辫子,给每位藏儿涂上“孩儿面”,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缓解手术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几天的相处,孩子们和护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刚开始腼腆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还不时在病房里跑来跑去。

如今两年过去了,董春晖仍对孩子们印象深刻。“次旺扎西的藏文写得特别好,临走时给我们还用藏文给我们写下了祝福语。”

让董春晖印象深刻的还有11月6日那场送别晚宴。那天晚上为了送别第二天回家的6名藏族儿童,省立医院的大师傅在院子里架起了篝火,让孩子们吃上了烤羊排。吃着家乡的味道,唱起悠扬的藏歌,护士们和孩子们那一晚都特别高兴。

儿科护士长韩春燕清楚地记得最后一个离开济南的孩子叫卓玛,在登机的前一刻,卓玛专门从安检入口跑回来,和所有送别的人拥抱过后,才依依不舍得离去。“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在山东的时光,在山东还有牵挂他们的人。”韩春燕说。

在孩子们踏上返程的那一刻,藏汉同胞的心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山东就是孩子们另一个家。

新闻推荐

民营经济富了怀仁

农村大众报商河讯(记者唐峰通讯员李世廷)每天早上,给3岁的孩子做好早饭,王萍萍就从怀仁镇怀仁村赶往镇东的吉优箱包公司上班。因为家近,中午也能回家看看孩子。王萍萍是一年前从青岛回到...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