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行道何以被挤压成“独木桥”?

济南日报 2014-10-22 01:25 大字

■扈宏毅

16日,网友发帖称,刚修好的郑州政七街上人行道狭窄,行人通过艰难。图片显示,狭窄的人行道,左边是停放的车辆,右边是一堵红色高墙,人行道上预留的一个个树坑占据了人行道的大部分路面,树坑两侧只留下狭窄的道路。记者在现场发现,靠近红墙处只留下30厘米左右的宽度,本应铺设的盲道,到这里也断了。(10月21日《河南商报》)

去年,济南就出现了一条宽度约20厘米的人行道,只能勉强通过一个人,就像过独木桥,被人戏称为“史上最窄人行道”。据说,后来经过附近居民和小学生家长的反映,这条人行道被加宽到了40多厘米,但是因为这附近有两所学校,几千名学生途经此处,上下学高峰时学生前行仍是个难题。问题尚没解决,政府仍需努力,当前唯一聊以安慰的,恐怕就是“最窄人行道”的帽子终于摘下来了,而郑州的政七街则“光荣”地接过了这顶帽子,并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人行道如此之窄,当然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街道本来就比较窄,除去双向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也就剩不下多少空间了。可是,在路权分配出现矛盾的时候,难道就必须是行人做出让步,承受“委屈”吗?就像济南那条“史上最窄人行道”,从那里经过的几乎全是小学生,他们的安全难道不应该受到保障吗?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堵车弊病,政府部门在有限的条件下,首先会选择给机动车道扩路的方式让交通压力得到一些缓解,这样做当然有道理。可是,当前的交通拥堵现象都是路窄造成的吗?我们经常见到城市的马路在维修、扩建,却鲜见驾驶员的素质得到些许提升。随意占道停车,乱穿马路,见空就抢,视黄线于无形,这些都是不少中国司机的习惯,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些驾驶习惯改不掉,那么扩再宽的马路估计都不能满足司机们的需求。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人口密度和车辆密度都大大超过了内地的城市,而其马路和街道也更加狭窄,可是香港就很少出现堵车的情况。至于原因,一是当地人有出门尽可能乘坐公共交通的意识;二是因为交通管制比较科学合理,很多小路都是单行线,路途虽然有点绕,但是因为少了堵车现象,反而节省了时间;三是因为人们能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很少有人闯红灯,更看不到人车争路的情景。做到了这些,堵车问题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哪里还用和行人争道呢?当然,管理好那么多司机、设计好那么多条街道比单纯地扩路要艰难得多,但这些恰恰是管理智慧的体现。

更可笑的是,有些地方政府一方面在不失潮流地大力提倡、宣传绿色出行,另一方面却在城市建设中不断挤压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使得骑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的空间逐渐缩小,很容易让人猜疑“绿色生活”更多是一种宣传的需要。政府提倡什么,首先需要官员们真正参与进来,起到带头作用,适用对象不能仅限普通百姓。试想,如果制定决策的官员们不是每天坐在汽车里上下班,而是抽些时间骑车或步行,能够切身体会一下百姓出行的困难,也许在扩路的时候,就能够为行人多做一些考虑,也就不会把人行道挤压成“独木桥”。

新闻推荐

23届省运会“大美济宁”暨“精彩瞬间”摄影大赛落幕四件作品获一等奖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张昭晖10月24日晚,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大美济宁”暨“精彩瞬间”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揭晓。作品《新区祥...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