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了平等待遇才有归属感

济南日报 2014-10-31 01:17 大字

■刘晓钧

记者从全市实施农民工工作三项行动计划部署会议上获悉,2015年至2017年,济南市力争每年对13万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到2016年底,济南市基本实现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同工同酬。另外,今后三年济南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输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其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输入地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在输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详见本报30日A6版)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也为农民工朋友感到高兴。因为长期以来,跟随他们的那种漂泊感可以慢慢消除了。也许目前计划中涉及到的“市民待遇”和享受人群还相当有限,但是这种改变体现了济南市对于城镇化建设要义的执行力,就是不仅要让农民工兄弟享受“市民待遇”的名义,还要切实帮助农民工跨过当前挡在他们眼前的门槛,有了这种目标和执行力,进城农民工就有希望和城市市民在各方面都享受一样的待遇。

农民兄弟进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职,求职靠什么?当然靠本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学历,而农民工大多学历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只能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业范围窄,缺乏竞争力,因此,首要任务就是针对他们开展就业技能等各种能力的培训,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专业技术,才有获得满意工作的可能,从而才能谈买房、买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有了城市的工作,并不代表你就在城市安家了。所谓家,不是打工仔们临时的住处,而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一份对将来无忧的保障,一种对所在城市发自心底的归属感。就是说,我们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进城后,他们有没有能力通过工作收入,在城里买上一套房子?能不能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来应对疾病和意外?他们的孩子能不能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能不能不再忍受他人歧视的眼光?“同工同酬”“子女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这是令农民工获取归属感的重要条件。当然,制定目标容易,执行起来未必简单。要知道,当前城市里的教育、医疗、土地等公共资源也是有限的,怎么在当前有限的资源环境里,在不影响城市人口获取正当权益的情况下,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分配,以接待数量难以预估的新居民?这是极大的考验。正因如此,让农民享受市民待遇的过程才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要多个行业相互协调、有序配合、统一部署,不要因为规划不好、权责不清让好事耽搁起来。

此外不得说的是,农民工能够取得制度上的待遇是一回事,他们能不能真正融入到工作、生活的城市中是另外一回事。对于制度外的待遇,一方面需要城里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不要用高人一等的心理对待他人,不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农民工,给他们普通市民的礼遇和人与人起码的尊重。另一方面,到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兄弟也要意识到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重要性,懂得城市生活对人的文明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并有意识地改善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把城市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乡来爱护。

新闻推荐

马桶、家禽大派用场

点击查看原图图为居民用鸭子占车位。图为居民用马桶占车位。2014年11月6日,在济南联四路臧家屯小区内,出现用马桶、家禽、梯子、沙发、链条锁、铁架...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