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撰文骆承烈本报记者刘静整理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

济南日报 2014-07-06 02:40 大字

■撰文骆承烈本报记者刘静整理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切”就是切脉,中医通过摸患者的脉象诊病,尽人皆知。但最早运用切脉医术诊病的人,却是两千年前济南市古高平的王叔和。

王叔和,原名王熙,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之年(公元201年),卒于西晋武帝咸宁之年(280年),年少时曾与同族人王粲南下投靠荆州刘表,在那里亲聆名医张仲景的教诲,为日后学医打下基础。三国曹魏时期因医术高明,被擢为太医令,主持朝内医政。此时,他着手整理医学古籍,他首先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遗稿整理、编订,去芜存真,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这是对我国医学上的重大贡献。

王叔和最大的贡献应是著《脉经》。

我国春秋战国时的医书《内经》、《难经》中对脉学都有记载,魏晋以来,扁鹊、华佗、张仲景对此也有论述,但多零星散乱。王叔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著《脉经》十卷、九十八篇、十余万字。书中将脉象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归纳为二十四种脉象。对各种脉象总结的准确、形象、易于鉴别,受到历代称赞。自古以摸脉诊病都是“遍身诊”,对患者从头到脚可摸到的都列入脉侯部位。秦汉时发展为“三部诊”,即“人迎(颈部)”“趺阳”(足部)、“寸口”(手腕部)。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独取寸口”的“三部九侯”新法。即在“寸口”(手腕)上的寸部、关部、尺部切脉三次。此法简便,后世一直沿用。

《脉经》一书,隋唐时的“太医署”列为必读之书,并传入日本。十一世纪通过中东传到欧洲,十四世纪传到波兰。波兰人卜弥格译为拉丁文。此后在欧洲广泛流传。

王叔和还著有《脉诀》、《脉赋》、《张仲景药方》等书。五代时高阳生编《王叔和脉诀》一书,流传很广。中医有句俗话叫“熟读王叔和”,即指此而言。

我国古代医学大师,人称“脉圣”的王叔和,晚年在社会战乱中流落异乡,逝世于荆州。被葬到岘山之麓(今湖北襄樊市城南)。人们把他埋葬的地方称为“药王冲”,寄托了人民对这位古代医学家的感念之情。

新闻推荐

交通将迎“高压”严管

点击查看原图济南市公安、交通、综合执法联合开展“迎省运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宣传■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闫晓艳9日上午,全市“迎省运城...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