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入仕出世皆自然 寻梦纵横山水间

济南日报 2013-02-03 10:49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王超

曾有回忆文章提到,说:“他是山东人,笔名里取个‘鲁\’字不足为怪,齐鲁之地自古有至圣先师存在,对孔夫子的尊崇存在于祖辈人的血脉中。但什么人有这么大的口气,敢‘先\’于‘圣\’?还在‘先圣\’前面加个‘鲁\’字,实在带有挑战意味。”

鲁先圣,却是他的本名。

他大学刚毕业时,回乡做了县长的秘书,从土地中走出来,在常人看来,是为显贵,但最后他仍是毅然决然告别了浮华,转身投入到了文字上;又于功成名就之时退居郊野……如果你能静心读完梭罗的《瓦尔登湖》,那么你必然对这种与林逋“梅妻鹤子”异曲同工之妙的生活心之向往,更是对陶瓮“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觊觎。但,勇气、毅力、心绪兼具者,唯独不多。而在“隐居”中又有所作为者,更是寥寥,如若非要例举几位,鲁先圣先生算其一……

济宁晚报(以下简称济):采访作家,似乎都避不开“故乡”一词,我知道您在您的老家建了“梅园”,每年都要回来住上一阵子,您这辈人,当年多数是出于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目的而不断奋斗的,正值壮年,是什么动因促使您“重返”故乡,回到老家的呢?

鲁先圣(以下简称鲁):任何一个作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领地,有属于他自己的心灵家园,譬如莫言的领地在高密,张炜的领地在龙口。很多年以前,张炜就在龙口建了他的万松浦,而莫言的故园一直是他汲取灵感的创作之源。我这些年尽管一直生活工作在济南,但是,我的根在家乡(嘉祥),我创作的源泉在家乡(嘉祥),我正是从故园的土壤里不断汲取着创作的营养,才写出了很多描写故乡风情的散文,比如收入大学中文系教材的散文《遥远的炊烟》等。

济:您是否打算将来彻底回归故里,在家乡定居下来呢?

鲁:回家乡是任何一个游子的向往,但是,至少现在我还做不到。虽然现在网络和通讯方式发达,但是,我除了正常的创作之外,我还有很多工作是必须在济南做的,譬如我在济南的几所大学有固定的文学讲座,在几个大学的研究所有我负责的文化研究课题,作家和专家之间也有经常的创作和学术交流,而这些都是必须在济南做的。也许,再过一些年,等我进入老年之后,我会考虑回故乡定居。

济: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您坚持凌晨洗冷水澡,然后创作,您是如何做到的呢,尤其是坚持十数年之久?

鲁: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大约20多年,在济南我的朋友中间有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其实,这没有什么难的,我开始并不是从锻炼身体的角度开始的,而是以此锤炼自己的意志,考验自己的坚持。真正坚持下来以后才发现,果然有很多好处,很少感冒,精力旺盛。因为我的创作习惯是每天早晨3点左右开始写作,为了保证精力的旺盛,起床以后先洗冷水澡,自然而然也就坚持下来了。

济:能传授一下您的创作经验与认识吗?

鲁:每一次在一些文学笔会上演讲和在大学里给大学生们讲座的时候,大多会遇到这个问题,初学写作者也似乎很看重这个经验。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创作是没有什么经验和捷径的。为什么每一个作家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道路,有迥然不同的作品风格?就是因为创作没有一定之规,没有什么经验之谈。创作是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是一个作家的生活领悟,是一个作家从自己丰富独特的人生阅历中提炼出来的思想果实。

济:对于一名知名的作家来说,读者除了关心他的作品之外,还特别关心其以往的成长经历和当下的生活状态,能冒昧的问您这个问题吗?甚而,几十年来创作的心路历程?

鲁:我的成长经历是我这个年龄段中比较典型的,在文革中读完小学,恢复高考的时候开始读初中,大家都在挤高考独木桥的时候寒窗苦读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政府机关给领导当秘书。也正是我的这个经历,尤其是在政府机关的权力核心工作的7年,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社会的很多东西,这成为我后来创作的重要源泉。

我对于财富的积累不感兴趣,我只关心我的创作,我希望写出更好的作品给关心我的读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迷惘中的人们指点迷津。我在济南的郊外湖边买了一个很大的房子,每天生活在自然山水之间,读书、写作、交友,纵横山水之间。

济:您的作品,多是启迪性质的“鸡汤”,您偏好于对这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原因何故?您认为此类创作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创作当中,你说的“鸡汤”一类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的创作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别:历史散文随笔,乡村题材散文,散文诗,小说,思想随笔,这几类作品都早已经公开出版多部专著。但是,我也常常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总是有很多媒体认为我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是励志类的文章?这不奇怪,因为这一类的文章影响太大,几乎中国目前所有青年人阅读的杂志都在连篇累牍地发表这样的作品。我写一篇这样的作品,被转摘十几次,甚至几十次,都是很正常的。我有一篇这一类的文章《信念的力量》,我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这篇文章被转摘上百次,收入了几百个选本。我写一篇一万字的历史散文,发表在杂志上,可能只有上万个读者;而这样一篇千字小文,读者可能是几千万。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励志文章是十分有益的,它激励人们上进,激励人们进取,引导人心向善,倡导世道人心,尤其对于青年人来说更是有益的精神食粮。

济:您是一名老牌的省作协会员了,去年又被中国作协吸收为了会员,这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前两年网络上出现过对一批八零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协的事件的讨论,譬如郭敬明等,近期又有重庆九岁儿童因写诗歌被吸收为省级作协会员的争议,皆被炒的沸沸扬扬的,加入中国作协,您认为是一个作家必须踏进的门槛吗?

鲁: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加入各级的作家协会是自然而然的,你的创作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各级的作家协会自然也会注意关注到你。这些年,经常有地方的一些作者朋友请我帮忙介绍加入作协,我也总是这样告诉大家。作协是管理作家和为作家服务的组织,你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之后,你会了解到很多属于这个领域的信息,不过入不入作协,对于创作没有什么影响。

济: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已不再相信理想,甚至是毫无人生目标,价值观更是以物质来论,您年轻时毅然放弃正值上升期的仕途,前往济南寻找您的理想、目标、价值,是什么原因驱使您下定决心的呢?您认为年轻人应如何认清自己、摆正位置,以求实现最大化的人生价值呢?

鲁:我在大学里读的是中文系,“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的文人情节在我的心灵中根深蒂固。我出身农民家庭,对于仕途不感兴趣,成为一个作家是自幼的梦想。大学毕业分配到政府机关之后,我无时无刻不想着有朝一日能去自由地创作。其实,我在机关工作的时候也没有间断创作,那几年中我就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了。尽管年龄只有二十多岁,但是,几年的业余创作已经建立起足够的创作自信。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才在自己28岁的年龄,毅然放弃仕途,踏上文学之路。

我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大部分人大学毕业以后,都在为一个饭碗而不遗余力。对此,我很不理解。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把一个饭碗,把一套房子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话,实在是人生的悲哀。如果大家想一想,从你出生来到人世间,你什么时候为了饭碗和一张床而忧虑过呢?为什么大学毕业了,反而为此而奋斗呢?

人生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当你有了这些的时候,你才会对暂时的物质条件不以为意。其实,生活的哲学是这样的:当你的理想实现的时候,当你的事业到达了一个高地的时候,所谓那些物质的东西,都会迎刃而解。

济: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在这一年里,您在创作上有什么打算吗?

鲁:新的一年开始了,这一段时间我一直隐居在自己的梅园创作两部长篇历史传记作品,一部刚刚杀青,即将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另一部《文化神州系一身》已经创作过半,明年“五一”之前,将有齐鲁书社出版社出版上市。同时,一部长篇哲学散文《静下来,听听生命的低语》也在创作中。

鲁先圣与其子鲁行健

鲁先圣,作家,原籍嘉祥县,现居济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文学专家,《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特别关注》签约作家,并在多家报纸设有专栏;至今已出版专著、合著近40部;《持续地敲门》获得“第18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与2009年度“冰心图书奖”;发表作品偶用笔名一鹤或其子名鲁行健。

新闻推荐

2013年,济南市公安机关要做的事还真不少

■记者李朕葳通讯员英芯茳2012年济南市公安机关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缉捕重大逃犯、“破案会战”、“打四黑除四害”等工作,全市社会治安满意度提升5.73个百分点,群众...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