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究千年奥秘 助推运河申遗

济南日报 2012-09-06 12:42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盖鸣霆通讯员乔明

9月5日上午,大运河济宁段湖中运道水下考古启动仪式在微山南阳湖镇隆重举行。来自国家博物馆、山东省文物局以及济宁市文物局的领导专家齐聚南阳岛,并一起见证了第一次大运河水下现代考古的科学创举。据了解,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的12位考古队员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大运河济宁段湖中运道及相关遗产点开展详细的探测工作,并为大运河申遗工作提供更加翔实的资料。

大运河沿线8省(直辖市)

35市济南市首开水下考古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在大运河的整个流程中,济宁位于其中心地段,并且拥有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587公里的运道总长度,进而成为大运河沿线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据了解,2014年大运河将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济南市南旺分水枢纽和微山南阳湖中运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遗预备名单。目前南旺枢纽遗址保护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而南阳湖中运道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却因其长期淹没于微山湖下,相关实物资料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湖中运道的独特构造、历史变迁等问题,济南市在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中,首次开展高科技考古工作,并通过对湖中运道及其相关遗产点的物理扫描、探测,清理湖中运道与新运河的关系以及两岸的岸形结构,为微山南阳湖湖中运道申遗提供更加翔实、准确的实物资料。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提供基础项材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保护和申遗的内容,加快工作步伐。

声纳物探仪器将使古老河道呈现3D影像

采访过程中,记者获悉,为了更好地做好本次湖中运道及相关遗产点的探测工作,来自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的专家将使用国内最为先进的声纳物探仪器,并一次性派出12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分阶段地开展考古工作。

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赵嘉斌介绍,第一个阶段的考古工作预计在启动仪式后的一周左右结束。考古的具体范围是由南阳闸到利建闸的10公里运道,考古的具体方式则是使用声纳物探设备来扫描湖中运道的结构及遗产疑点,并由考古队员潜水对疑点进行详细探测。随后,再根据数据分析分阶段开展后续工作。“本次我们使用的专业设备具体包括三种: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和旁侧声纳。其中浅地层剖面仪可对运道底部地层进行剖面显示,探测到水底以下地质构造情况;多波束可以通过声波广角度定向发射、接收,绘出运道三维图形;而旁侧声纳更是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运道的高低起伏和地质类型。因此,这三种仪器的同时运用便对掌握古老湖中运道的详细资料及探测湖底是否遗留极具考古价值的古堤坝、古闸门等有了极大把握。”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专家朱滨告诉记者。朱滨说,凭借着这套设备,他们已经先后开展多次国家大型水下考古项目。前一段时间震惊世界的宁波渔山小白礁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就是他以及他的同事们,靠着这些现代仪器开展的。

水下考古将强力助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济宁,有着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美誉,既有古老的始祖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同时更有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运河文化。

采访中记者获悉,近年来,为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省文物局的部署要求,加强领导,多次专门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在大运河遗产调查、编制保护规划、遴选遗产点预备名单、深化专题研究、遗产点保护与展示、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全面推进,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济宁市文物局局长孙美荣告诉记者,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是我国一项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大运河济宁段湖中运道水下考古工作,既是济南市一项重要的考古工作,同时也是一次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实施文化遗产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因此,为做好此次考古工作,济南市文物部门积极获得了省文物局、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这将充分助推济南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开展,并进而为提升济南市文化软实力,改善城乡和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均产生深远意义。

水下考古队员入水探测

新闻推荐

300多台“老虎机”被销毁

点击查看原图铲车在销毁收缴的“老虎机”。9月7日上午,在市中区安居街道火头湾村,随着一声令下,一台铲车一阵猛砸,300多台“老虎机”被当场销毁,济南市公安...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