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竹竿巷里的生计百态

济南日报 2012-05-04 14:41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周远

竹竿巷虽然以竹竿命名,但其手工作坊绝不只是竹器业,还有纸店、星秤店、铁货店、皮毛店、茶庄以及木器、铜器、玻璃器具、瓷器等各色作坊、店铺等,约占到巷子中的经营业60%以上。在这巷子中,百货鞋帽、绸缎布匹、中药西药、文具纸张、雨具夏货、生漆桐油、中西诊所、日用杂货、线香蜡烛、烟具五金、车行表店、白铁制品、木器箩笼、铁丝编织、丝制线、儿童玩具、纸烟煤油、布袋褡子、玻璃制品、酱园油坊、糕点面食、酒馆饭庄、茶楼棋室、旅社商行、理发沐浴、洗染裁缝乃至禽鸟、风筝、妓院等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传说,当年这巷子中可真是“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日相喧”……

精工出细活,破篾编席

还是先说一个竹竿巷的老生计,编席的技艺。据巷子里的老人介绍,编席要用到秫秸和竹子。干这种活,首先就是破篾子,也就是准备材料。一手拿刀子,一手抓对秫秸,在秫秸的粗头轻轻一剖,然后向里递,左手捏紧秸秆再向前抻,一根长长的秫秸就分了岔。

破好了篾还要处理,工序也是非常讲究的。要将轧好的秫秸捆成个儿,浸到水里,若是冬天,就现在冰面上砸个窟窿,把它们伸到冰层下面去。做篾子时,左手要先拿过一根浸泡好的秫秸,有瓤的一面朝上,放在一块小木板上,用手握一把经年的篾刀,在秫秸上轻轻一按,刀背向后稍斜。用一只脚顶住,左手向后使劲拉秫秸,随着一声声的“哧哧”声,秫秸中的瓤就被刮出来了。上下两头全部刮完,一根篾子才算做完了。做篾子主要是为了编席子,编席子很有些学问,有的还需要编出来花纹图案,结婚的还可以编成大喜字儿。竹子编席与此类似,据说,过去竹竿巷的竹编颇负盛名。那时候编席卖席是个很苦的活,还有个歌谣咏唱这事儿:

竹子席,一担挑,

汗流浃背满街跑,

大床小床随意拣,

拣对请君买一条。

过去,竹竿巷里的竹器种类众多,有大小各式筐、篮、筛、鸡罩、粉罩,有各式大小方笼和圆笼、专用的百灵笼、画眉笼、鹦鹉笼,还有赶牲畜用的鞭尖、船蒿、帐杆、竹扁担、竹扫帚以及家用小竹竿、竹梯、竹筷、竹茶盘等。

竹巷深深中,百业兴隆

巷子里面不乏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如微商的“王云丛”烟具五金老店,店标是一件长约4尺的“旱烟担”模型,硕大的白铜烟斗和烟嘴,装在方形粗大的乌木烟管两端,高悬在店堂的云头红木架上,周围以金字牌衬托,十分醒目。和顺香烛店是由回胞所开,店标是高约5尺的木雕方形蜡烛模型,外涂朱漆,金绘盘龙,装在红木烛台上,风格豪迈夸张,配合着古雅的货架、柜台,令人们赞叹不已。“王兴隆”丝线店,古老的制丝工具在店堂内运作,让人们倍感时光的流失……

巷子里也不乏城区同行业中经营规模大,信誉也高,装修华丽还商品齐全的大店。比如“石恒星”百货鞋帽店、“崔祥盛”雨具夏货店、“惠生”西药房。其中一家名叫“隆盛德”的玻璃饰品店有门面6间,东西两间,兼裁划门窗玻璃,还提供上门服务。还有“志大”绸布店,“华记”自行车行,“金祥”杂货糕点店、“新世界”理发店,“义和”梳篦老店。那个至今还在营业的“大观园”浴池,虽然现在不是洗浴业的老大,但当年却是本市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盆池两便,设备新颖。从早到晚都是顾客盈门。特别要指出的是“唐记”百灵行,它是城区唯一由内蒙古运销百灵鸟的商家,生意数十年不衰,足见其有经营之妙招。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2处名吃,一处是回族杨印三开设的“五香红烧牛肉店”,一处是沈记“亭子”饭店的油酥火烧和羊肉水饺,吃后倍感回味无穷。那个专事代理省内外客商购销“鲁大”商行,拥有着周到无比的服务。

车水马龙流转,酒肆茶楼

“嗨呀哈嘿!栽下膀子探下腰,背紧纤绳放平脚。嗨呀哈嘿!拉一程来又一程噢,不怕流紧顶头风。临清州里装胶枣,顺水顺风杭州城;杭州码头装大米,一纤拉到北京城。嗨呀哈嘿!千里运河一条龙,背紧纤绳莫放松,好比文王拉太公。文王拉他八百步,太公保周八百冬。哎呀哈嘿!”伴着纤夫的拉纤号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运河之上漕船、鲜船、快船、马船、供船、巡船、盐巡船和民间商货船穿梭往来时的繁荣景象,我们似乎还可以听到那漕船的锣鼓声,卫丁的叫嚷声,还有那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方的皮毛、药材,南方的丝、竹、茶叶、陶瓷沿运河而至,鲁冀豫皖上百县盛产的粮、棉、油装船外运,南北商人汇聚于此。

运河之上的街巷之中,灯红酒绿,百业兴旺,倚在门边的,有大茶壶的热气腾腾,也有那倚栏卖笑的搔首弄姿。据说,当时济宁城内,先后有九个省的商户建立了七处会馆,都分布在了竹竿巷的周围,呈现出“通渠要道,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加之水司衙门林立,引得那些朝廷命官纷至沓来,金钗玉坠招摇过市,强力刺激了这条古街巷的建设规模扩大和特异风格的形成。

名噪一时的会馆

据说这条街上最大的建筑群,除了保存下来的清真东大寺,还有当年建于明代的浙江会馆,这座会馆坐落于运河南岸,纸坊街东首路北,栋靠清平巷,占地8000平方米。是浙江旅济同乡会在明代天启年间建立的。同乡会成员大都是经营毛竹、绸缎、茶叶、稻米、桐油、杂货(包括糖、纸、柑橘、明矾、干果、扇伞、凉席等)、钟表行业的商人。

会馆的建筑风格是江南的建筑格局,大门3间,门前采用砖砌牌楼市,飞檐翘角,檐下有砖雕人物故事,生动逼真,门楣正中嵌石匾一方,上刻“浙江会馆”四个字儿。大门外两侧分列大型石狮和石基座旗杆各一对,雕工精致。门两侧水磨青砖砌筑的院墙上嵌装着动物、花草图案的砖雕,一座大型砖雕照壁建在路南,与大门隔街相对,很有气势。

很有江南风的格局

记者在张培安编著的《图说老济宁》一书中对该会馆的描述中看到,这座会馆原是内分三部分的建筑格局,有正院和东、西两跨院,相互间有护墙隔开,又有角门相通。

正院通道两旁,各建鼓吹亭一座,节日祀神在此奏乐,向北是舞楼,也就是戏楼,又有个好名曰:万年台。座南面北,高约8米,面阔3间,深进3间,上盖筒瓦,彩绘梁檩,华美富丽。每逢节日祀神,请戏班来此演唱时,都会吸引附近街道里的居民来此围观。过了戏楼就是正院,北面正中建有硬山式“关帝殿”,面阔3间,深进3间,上盖筒瓦龙吻,前有卷棚,四抹格扇门。殿内彩塑关羽坐像和关平、周仓立像,据说出自明代江南著名塑像家之手,大殿后壁正中高悬金色牌匾,墨书《义烈千秋》四个大字,是清代乾隆时翰林院侍讲学士、著名学者钱大昕书写。

万人集合的大会

大殿两厢是东、西配厅各五间,深进三间,前有卷棚,四抹格扇门,宽敞明亮,平时同乡在此议事,节日饮宴。东配厅的后面是东跨院,北面瓦房两间,寄放灵柩,东院墙上开角门通向清平巷街。西配厅后面的西跨院较大,背面有瓦房两排各3间。供管理人员居住和招待过济浙江籍客商,院内可临时存放货物。

因会馆地处运河南岸,每逢江船运货来济的季节,会馆内外,商贾云集,热闹非常。农历7月15日佛教盂兰盆会,按浙江习俗祭祀河神,超度亡灵,会馆请和尚诵经,夜晚还会在运河燃放七彩河灯,万人集于两岸,亲历亲睹。

萧条后退出历史舞台

清末,这里还修筑了津浦铁路,运河航运衰落,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起,浙籍商人大都先后迁往济南、徐州等地经营,会馆逐步废弃。戏楼、吹鼓亭、西配厅等建筑因失修而倒塌。四十年代初,为增加收入,把大门及前院墙拆除改建为九间铺面出租,因为要拓宽街道,又拆除了路南照壁。浙江同乡会至此也就名存实亡了,委托河南人方延彬代管会馆残存房舍。

济宁解放后,会馆分别由民营汽车公司和居民占用,后来又划归市运公司二队和居委会竹器厂。因为屡经改建,早已是面目全非。该地址目前大部分是民居,一部分属市中区交通局。

可以回味的,电影

记者在张培安编著的《图说老济宁》一书中,看到了一段曾发生在竹竿巷中的故事……

传说,这条巷子因为其外景别致曾吸引了导演在此拍摄过一部革命电影《两个小八路》,那凝聚着历史沧桑感的青石板,被岁月的脚印摩擦的油光水亮。导演曾安排悬挂的“人丹”字样仿佛还摇晃在街头,晃着观众的眼睛。据说,那俩小演员因为是在洒过水的石头路上走,所以反复摔了好几次。若有幸能再次看到那部电影,我们会对今天我们看到的竹竿巷是多么的失望啊!80年代末期,著名文化名人冯骥才来到济宁,他的外祖母家就是济宁的,当他见到竹竿巷时,就被那种厚重的文化商业氛围所吸引,拍摄了大量了照片,并录下了竹竿巷里的一些日志。

但到了90年代初期,这条青石巷子却遭遇了拆迁的待遇,冯骥才虽曾在全国各地奔走呼号保留这处济宁的特色古迹,然而,终因当时没有被受到重视而难逃被拆的命运,在那轰烈的旧城改造声中,在拆迁的争议声中,它还是没能逃得过被大拆大建的洗礼,现在的竹竿巷,只留下了几处破烂房屋和一条崭新的青石板巷,以及被店铺塞满的新故事……

新闻推荐

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始申报

济南市正式启动2012年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根据规定,申请设站单位要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管理及运行状况良好,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