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针对“看病难”,政协委员建议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健康体检应纳入医保范畴

济南时报 2012-02-21 15:29 大字

在经七路附近一家省级医院门诊,患者在走廊排队等候就诊。 记者王锋 摄

□本报记者 范俐鑫实习生 曹茜 张立婷 莫凡

看病难是个“老话题”,更是个“老大难”,这也是历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此次省两会上,政协委员再次把脉“看病难”,并开出了药方: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将健康体检等早期预防、早期诊断费用纳入正常医保补偿范围,做到防患于未然。

记者调查

男婴发烧全家折腾等了5天才看上专家

邹平市的贾女士儿子才一岁零三个月,断断续续地发烧近一个月不见好转。贾女士告诉记者,她带儿子在邹平中医院和邹平县医院都检查过,但并未见效,她便和丈夫带着孩子来到省立医院。

提起看病经历,贾女士一脸无奈。她告诉记者,带儿子来看病的那天是周五,医生怀疑孩子的发烧是由“柯萨奇肠道病毒”引起的,要做检查。但这项检查在省立医院只有周二和周四可以做,第二天又是周末,贾女士只得带着儿子先回家。周一一早又从邹平赶到齐鲁医院做检查,下午拿到结果后,第二天又赶到省立医院做复查。

中午不到十二点,为了早点儿挂上下午的专家号,贾女士和丈夫就带着儿子来到医院排队。直到下午近两点半,早已忍耐不住的小家伙才被带到医生诊室。几分钟后,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下了诊断。

“为了看病,一家人折腾得不轻快。”贾女士说,还好最后的病毒检查结果正常,孩子只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到地方上的小医院不放心,就想到大医院找专家,诊断水平高。等了5天,贾女士和丈夫终于放下心来。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济南各大医院,每天来自全省各地焦急地排队的患者成千上万,贾女士只是他们中普通的一个。

“小医院”很冷清,看病基本不排队

2月7日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大厅里人不多,挂号、划价、收费各个窗口都没有出现排长队的情况。

在医院里,记者遇到孕妇王女士。王女士今年30岁,家住济钢附近,已经怀孕7个月。她告诉记者,自己怀孕以后,妊娠反应很大,已经住了三次院。一开始去的是市妇幼保健院,但那里人实在太多,需要排队,等大半天也不一定能看上专家。自己的体质弱,受不了长时间排队,后来就转到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来做孕检。

当天早上,她到医院来复查,从进医院到出医院,一共用了半个多小时。

“这边的医生技术并不差,而且很负责,态度又好,医药费也不是很贵。一来二去,我都跟这里的医生护士成朋友了。”王女士说,她打算生孩子的时候也来这里。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市级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并不小,但相对省立医院、齐鲁医院这样的三级甲等医院,不少人看病时会选择后者,甚至感冒这样的常见病也到大医院看。

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人就更少了。2月8日,记者走访了经八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青年公园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的情况差不多,一般每个社区医院都有十余位医护人员。记者了解到,来此看病的大多是附近居民,也都是看些头疼脑热的小病,或者是在大医院拿了药过来打针。“谈不上什么问诊的高峰期。”工作人员说,人多的时候,看病拿药也就等四五分钟。

专家把脉

看病排长队,到底“卡”在哪?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挂号、交费、检查等并不是最耗费时间的环节,多数患者被卡在候诊处,一等就是半天甚至更长时间。

针对排队引发的看病难问题,有专家一针见血:或许一些检查结果、报告需要等待不短的时间,但那毕竟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而候诊时间长,就或多或少的掺杂了“人为”因素了,这个“人为”,有患者、医院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制度原因。

对此,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够合理,病人都到大城市、大医院去看病,造成大医院吃不消。与此对应的是,基层医疗体系不完善,医生、设备、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患者需要。但有时给一个病人诊断,通过最简单的医疗方式,患者还会不放心。医患过度依赖新技术,也成为导致排长队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息化管理滞后 阻碍看病问诊效率

除了制度上的不完善,还有专家提出,信息不畅通也是造成看病难的一个障碍。在今年的省两会上,仇冰玉等几位省政协委员就联名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该提案指出,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加强卫生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山东的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已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当前卫生工作管理的需要和群众医疗方便快捷的需要。

政协委员们认为,信息化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总体设计和统一管理。疾病控制、妇幼卫生管理、新农合、城市医保等自成体系,相互间不能兼容。二是健康档案不能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资源不能共享。所建健康档案多数变成死档,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服务时间,也不利于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院的服务效率。

委员开方

新医师规范培养后再下派锻炼

省政协委员卢俊在他的《关于对基层新入医师科学培养方式调整的建议》中提到,山东多处县级卫生机构在获得新入医师后常常把他们下放到乡镇卫生院,但这些新入医师在下放到基层后,由于受基层医教研条件和病员少的限制,容易荒废理论知识。他提出,这样一些缺乏临床经验的医生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基层病人只能越级向上一级医院求诊,造成基层医疗保障得不到落实,更使上级医院人满为患,造成看病难的局面。

卢俊建议,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规范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新入医师的培养机制。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改变将新入医师下放基层锻炼的行政化培养方式的陈旧观念,指定县级最高医疗机构为培养单位,将新入医师纳入规范培养三到五年,使他们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时,再下派至基层锻炼。

同时,对下派基层的医师进行定期全方位考核,不仅是理论上的考核,同时要有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建立对下派的基层医师进行定期的循环召回工作机制,以保持他们的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使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物尽其用。

体检等应纳入医保补偿范围

省政协委员王昌元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情有独钟”。他在《关于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中提到,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最佳服务模式。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中,有90%集中于疾病的临床治疗。他建议,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基本卫生保健地方法规,将以健康为目的的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纳入新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在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中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仅对参保人患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体检等早期预防、早期诊断费用并未纳入补偿范围。”王昌元认为,这是一种以治疗为中心的医疗保险模式。它一方面制约了个人进行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的脱节,致使人们平时根本不注重健康。他建议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注重发挥中医在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尤其是中医独特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诊治效果。

【相关链接】山东2012年医药卫生事业民生实事

1.继续抓好潍坊、东营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开展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积极开展便民惠民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2.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省统一规划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绩效管理等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3.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积极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

4.落实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5.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健康山东”行动,降低普通群众就医用药成本。

6.支持市县级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新闻推荐

第五届山东省会展行业年会28日在济南召开

作者:宋欣)2月28日,第五届山东省会展行业年会将在山东政协大厦维景大酒店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和山东省会展业协会共同举办。各市贸促会、会展(节庆)办、会展业协...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