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周远推开那扇红漆流丹大门那棵清末的女贞树依

济南日报 2011-12-31 15:13 大字

本报记者周远

推开那扇红漆流丹大门,那棵清末的女贞树依然枝繁却并不叶茂,初冬的空气冷冷的包裹着人们的身体,瑟瑟缩缩地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古老院落的故事。吕家宅院位于济宁市市中区财神阁街路北,建于清末时期,听周围居住的老人们说,这地方可真是块风水宝地,以前这里前有财神庙,后有土地庙,吕氏家族之显贵堪比曹公笔下《红楼梦》中的“贾府”,曾有“吕半城”之誉。记者经过近一周的走访,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济宁史志、文献资料,如《运河名城济宁》、《济宁文史资料》、《济宁老照片》、《中国运河之都》、《济宁胜迹概览》、《图说老济宁》等,从中抽丝剥茧,揭下蒙于其上的面纱,看到了隐藏在纱后的古宅容颜……

朱门广厦的深宅大院

吕家宅院位于财神阁附近,朱门广厦,深宅大院,最早是由财神阁路北通至文大街路西,楼房瓦舍达到二百余间,2006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宅内花园,更是作为清末民初,济宁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私家建筑个体载入史册。《中国运河之都》一书中有关于吕家宅院的描写:“吕家宅院作为济宁清末民初的园林特色建筑,其宅院合计三进院落。大门三楹,高高台阶上两扇红漆流丹朱门,照壁之后为前会客厅,此为第一进院落。二进院落是会见亲眷之所,穿堂3间,上官厅3间,东西配房亦各3间,均为硬山式建筑,前廊后厦,顶覆灰色合瓦。由正厅两侧过道可进第三进院落,此为后堂楼院。两层堂楼,上下各5楹,重檐硬山式建筑,亦灰瓦罩顶,前廊后厦,又在两端设耳厦。东西配楼各3间,与堂楼相配协调。在宅院西北隅辟花园,由后堂楼东侧角门相连。过角门外小跨院,向北穿过拱券门即进入花园。花园又分为前园和后园两部分。前园呈东西向长方形,院落较大,花木成荫,翠竹成林,院内遍植松、柏、桐、楷、柳、合欢、丁香、海棠、白玉兰、月季、腊梅等花木。偏西处建一方亭,亭内砌石桌石凳,供娱乐休憩。园北砖砌花墙,穿门而过便是后园。后园主景是一座大型假山,东西走向,高约五六米,上建重檐六角凉亭,石壁半抱,饶有情趣。山北筑有暖阁,山下西北处有花厅3间,花厅前设盆栽花卉观赏区,厅内设一月亮门通园外。”

来到吕家宅院外,记者看到,院子的正宅大门,闪耀着一种绚丽的金红色。门楼高大气派,来者须努力抬头,方能阅尽全貌,门两旁的石狮子傲然守卫着这座宅院。跨过大门高阶,进入院落。随着脚步挪动,青色石板发出“嗒嗒”的脆响,一面照壁墙映入眼帘,墙头两端各有一个头上插着宝剑的龙型,有守护宅院的寓意。古时的建筑非常讲究风水,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宅院,院内楼阁决不能直接对着院落大门,于是就出现了照壁墙。

穿过第二进院落后,就进入了它位于第三进院落中的两层堂楼。进入楼内,只见头上的房梁之上镌刻着梅、兰、竹、菊、仙鹤以及福、禄、寿、喜等一些吉利图案。屋檐上饰以螭吻,这螭吻传说是龙第九子,水性,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喜吞火,其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古时常被用作屋檐之上的镇邪避火之物。堂楼二层之上有南窗,推开后,正午时分的阳光花洒洒的照进来,从这儿看出去,能将整个院落尽收眼底。

曾经的“四大金刚”之一

建造这样一所华丽的宅院,绝非小富之家。它建国前的最后一个主人,名叫吕德镇,字静之,系晚清贡生,举孝廉方正,民国初为济宁县众议院副议长,是济宁城内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本家。他的祖父吕福恒当时已经富甲一方。其父吕庆圻亦为贡生,曾做过县议会议员。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期,济宁这地方也曾出过“四大家族”,他们的族中领军人物都是博学多才,善于应酬的商界巨子,用现在的话就叫“富二代”。其所在的商号基本上都是在本地颇为殷实的大户,家家都是上可通官府,下可通商界的显贵之士。他们分别是刘子玉、王慕周、吕静之、刘韵樵。

其中,作为咱们今天的主角,吕静之的家,也就是吕氏家族,是个很大的家族,早年祖营商业,在金乡县开设了“济义典”一处,其资金雄厚,规模很大,至民国初已具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随后,又在二里长街开设大量商铺、字号,各店字号均以“义”字命名,统称“义字号”。从接近北城的院门口以南到小南门外,“义字号”的商店林立,分别有“义茂”、“义亨”、“义源”钱庄三处;“义平”、“义盛”估衣店两处;“南义聚”、“东义聚”杂货栈两处;“义聚篪”、“义聚励”洋布、杂货栈两处。吕家还与洋商“美孚洋行”订立合同,设立名为“通义公司”的专柜,包销其销往鲁西济、嘉、巨、郓各县的“亚细亚”煤油、“僧帽牌”洋烛,而其所包销英美烟草公司的烟卷专柜则另立为“义记烟公司”。此外,其家族还在小南门外设立了“义昌蛋厂”,开办蛋品加工的出口工业,1924年将西马道的“谦吉典”由李姓商人手中盘接过来,改称“同义典”,早年还有与王慕周合资经营的“豫丰典”等。此时的吕家已是工商兼营、土洋皆备,营业项目从典当、钱庄到做衣、杂货,从进口“五洋”到出口蛋品。其商铺遍及县城内外、运河南北。

清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济宁县商会在济宁城区黄家街成立,会董20人,会员130户。刘子玉、王慕周、吕静之、刘韵樵4人作为当时济宁的“四大金刚”家族首领,均曾相继担任过会长职务。之所以称他们为“四大金刚”家族,是因为这四人各自所属的家族均是当时济宁地区数一数二的工商企业家族。他们在清末民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特殊历史时期,各凭一套处世哲学,应付着那种瞬息万变的环境,成为了济宁叱咤风云的头面人物。

“吕半城”的垮台记

吕静之作为一名典型的富家子弟,身上可以说充溢着大量的纨绔之气,若放在现代,可能是一个“纳税大户”,但在那个年代,军阀混战,济宁地处交通要塞,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每来一个军阀必对这些地方家族形成剥削。可以说,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的经营,即使每天营收,也难以不被轮流执政的军阀政府压榨干净。

记者在《济宁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忆我的哥哥孔祥楠》一文中看到了作者对吕静之的描写,作者文中所忆之人系吕静之姨表兄弟,因此,对于记者查找吕家没落的根本原因,提供了最珍贵、贴近的历史文献。

据其文中描述,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其家族所行之事,吕静之是一名“土豪劣绅”的“地方代表”,被当时刚刚成立的国民党济宁县党部的早期成员批斗、拘押过一段时间。

吕静之此人虽读诗书,但胸中并无韬略,于政治上更是难有远见,每来一军阀,其必仰之,还曾被奉鲁军阀逼迫着发行一种名为“利济”、“益农”的“假钱”,这是一种只能在济宁本地流通,却无法兑现的纸币,因此,对存款的老百姓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虽然,他是在军阀的逼迫下,与当时的另一名地方士绅朱伯堂共同发行的,但也可见其在面临国难之时,对百姓的生死存亡相当无视,缺乏骨气。后来,其被当时的国民党县党部成员逼着偿还了其所发行的所有纸币欠款,因为数额巨大,吕静之只得将其家族名下的所有商铺全部抵押贷款,偿还纸币欠款,只这一下,吕氏家族就被“清欠”到爬不起来了。再后来,吕静之被后来执政的济宁县县长刘敬堂放出,并对当时对其严厉打击过的党部成员进行了严厉批评、训斥。但由于一场清欠运动所造成的严重打击,吕家早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义字号各店经理、掌柜此时因吕静之被拘,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很快,曾名骚一时的“吕半城”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风光不再。

吕静之本人负债逃往天津,他的一切不动产后来也交由了“债权团”处理,听老人们说,后来吕静之是在外面窘迫死的。

可以想象一下,当年被迫流落他乡的吕静之在一个寒冷凄恻的时节,料峭寒冬飘着鹅毛大雪,他紧了紧背在身上的包袱和系在腰间的盘缠,身上只穿着一件大棉袄,依然觉得寒冷刺骨。他定定地站在财神阁街口,凝望着高悬与门首的“吕家宅院”四个大字,深吸一口凉气,“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头结结实实地磕在冰冷的土地上,梆梆的响声回荡在空空的街巷之上。“列祖列宗,静之有愧!愧对先人,将咱家这诺大的家业拱手让了人,静之死后无颜再见列祖列宗,只愿从此漂泊异乡,只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来收回咱家的院子,若静之无能,就让身死异乡,入不得祖坟,方可不给咱家祖宗面上蒙尘啊!”

至此,吕家宅院结束了它作为“吕半城”和“四大金刚”的历史使命,进入了历史的又一轮沧桑巨变。

“吕家宅院”成了“张家道观”

1940年,吕家宅院被反动组织“一贯道”道首张天然由“债权团”手中买下,当时还有房屋一百多间,吕家宅院更姓为张,成为“一贯道”的活动场所,开始了长达9年的“张家道观”工作史。“一贯道”开始于清德宗光绪12年,也就是公元1886年,由路中一开始传教,其死后,张天然夺得了祖师位,成了“一贯道”第十八代祖。

据有关文献记载,张天然是济宁县城外大流店村人,属于现在的唐口。他家世代务农,其父张永清有田两顷多,是村里的富户,张天然是家里的独生子,8岁开始上学,读了五年的私塾。23岁,做了老北洋军阀张勋的卫兵,也就在这一年经人介绍加入“一贯道”。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张天然解甲归乡。1919年31岁的张天然变卖家产,然后举家迁居济宁城里,开了一家名为“光明德”的杂货铺,但经营不善。1921年33岁的他到济宁警备队当便衣稽查,后跟随路中一传道。他传道很有一套,道务大有进展,不久被路中一任命为“领袖”级的布道点传师。1925年路中一去世,由于张天然与此时主持道务的路中一妹妹路中节有矛盾,不得已只好去济南另求发展。1930年路中节去世,张天然才回济宁主持道务,通过扶乩,与在道内同样很有影响力的孙素真结为夫妻,并夺得祖师之位。

其实张天然的生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传教真有一套。“一贯道”历史悠久,时有发展时有分裂,不断起起落落。现代“一贯道”形成后,开始发展似乎并不顺利,直到张天然接掌祖师位时,“一贯道”实际上还只是局限在山东一隅,比起当时具有相同渊源,但已发展成全国性大教团的同善社和先天道,真是小巫见大巫。但在张天然掌道后,“一贯道”有了快速发展,在短短十多年间,几乎是传遍全中国,成为最大教团。

张天然利用战乱时人民需要宗教抚慰的心理,大肆宣扬“一贯道”“三期末劫”劫变观及“求道得救”思想,并广纳钱财,吸引教众。根据中国545个地方县市志得出的统计数据,当时“一贯道”的传播率高达81%,信徒约1160万人。可以说,至1940年,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几乎是“一贯道”的天下,尤其是日寇占领区,发展更为活跃。

然而,张天然这人缺乏民族气节,1937年7月以后,日寇攻占北京、天津,面对如此危机,华北许多“一贯道”徒劝其撤退,但张天然表示坚决不撤,后来还在沦陷区取得合法地位,大量发展道徒,迅速扩充势力。他本人还当了汪精卫伪政权的外交部顾问,并吸收褚民谊、周佛海、孙祥夫、常玉清、王揖堂、李丽久等众多大汉奸、汪伪政权高官加入“一贯道”,积极配合日寇侵华政策。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一度下令取缔“一贯道”,但不久又改为控制利用,授意改名“中华道德慈善会”,变换形式,继续公开活动。解放战争期间,其配合蒋介石政权,做了许多反对共产党的事,为此,在全国解放前夕的1949年1月,由共产党领导的华北人民政府宣布其为非法组织,明令加以取缔,这也为日后新中国成立对其全面取缔埋下伏笔。

关于它的记载,我们只能看到短短几百字的描述,但谁能说那短短几百字的简介,便足以将一个家族的兴衰概括,记者经过数日的考证、发掘以及向当地的老人了解,终于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处大宅门里的起起落落,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层堂楼的回廊

后记:终是“姓回了吕”

济宁解放以后,张天然逃到了四川,吕家宅院成为了中共济宁市(即今市中区)委驻地。1968年市委迁移新址,这里作为市委机关招待所,从此面貌更新。1985年餐厅建设时,曾在当时小花园里发掘出吕德镇的一箱子玉器,现收藏于济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称,很多入住市中区招待所的市民对这座院落赞不绝口,他们喜欢其独有的历史韵味。为了保持建筑的完好,工作人员时常对宅院进行维护修缮,使大院风范再现辉煌、经久不衰。

新闻推荐

荷兰名帅滕卡特正式执教鲁能!

2011年足协杯决赛后,俱乐部立即启动了选帅工作。在认真分析此前收到的大量外教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人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组建了选帅工作组,通过走出去考察或邀请对方...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