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发掘古墓时如何避免尸毒侵害?考古现场如何保护文物安全?考古不是“挖宝”,是挖历史

济南时报 2011-12-01 16:38 大字

作者:钱欢青

考古人员借助挖掘机来拍墓葬全景李铭在考察被盗古墓本版图片由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本报记者 钱欢青

随着国内收藏热的持续升温,人们对文物的重视和热情也日益高涨。在很多人眼里,考古工作者是一群独特的“挖宝人”,他们探明地下隐藏的文物,用专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将这些“宝贝”挖掘出来,为研究历史提供实证。

日前,记者几次跟随考古工作者参与他们的现场工作,发现考古工作者绝不是人们眼中简单的“挖宝人”,他们有着严格的专业考古程序,他们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危险,他们需要跟社会上各种利益相关方、盗墓分子抢时间;他们既要保证文物的安全,又要时刻注意自己不被尸毒等危险因素侵害。而“挖宝”只是所有考古工作的一小部分,考古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挖宝”,而是挖历史、挖文化,是要把历史和文化遗留下来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采集起来。

1

考古发掘要经历怎样的步骤?

从发掘到入库,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李铭,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有着三十多年考古工作经历的“老考古人”。对于考古工作的酸甜苦辣,李铭有着切实的体会。对于考古发掘的程序和步骤,李铭自然更加清楚。

李铭表示,考古发掘分为主动发掘和抢救性发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抢救性发掘成为主要的考古方式。对于抢救性发掘而言,一般都是考古部门接到举报,得知哪个工地发现墓葬或者文物之后,立即派人前往查看,在查明的确存在古墓或者文物之后,首先让工地停工,保护现场,然后向上级文物部门汇报并申请进行考古发掘。按照文物法规,发掘费用由工地的建设单位支付。在跟建设单位签署考古发掘协议之后,考古人员就进驻工地进行考古发掘。

以古墓为例,考古发掘一般按照从上往下的步骤进行。在平整完土层之后,考古人员会用专用的小铲子一点一点刮土,一边刮一边观察土的颜色,判断文化层。一般是先找到墓道,清理完墓道再从墓道进入墓室。在清理的过程中,一切都必须小心翼翼,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对文物造成损坏。尤其是在清理壁画、彩绘陶器、漆器等器物时,更需要加倍小心,这个时候,考古人员就必须像外科大夫一样精心细致。

在发掘过程中,资料提取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工作,考古人员必须对考古过程进行照片和影像记录。事实上,发掘只占整个考古工作的三分之一,发掘完毕之后,还必须画出考古遗迹的实测平面图,哪件文物在哪个地方出土,都必须标在平面图上。所有文物入库之后,还必须对出土文物进行检测、修补,对所有采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并形成考古发掘报告。

2

考古发掘都用哪些工具?

洛阳铲、自制竹签五花八门

对于野外遗址的发掘,考古人员首先会用到的工具是著名的洛阳铲。洛阳铲是考古发掘的专用工具,头上带有倒钩,能把地下的土带出来一些,考古人员会通过这些土来判断地下是否有遗址或者墓葬。有时候,为了判断遗址范围,考古人员还会挖一条或者几条探沟,通过沟壁土层变化,来判断遗址大小。

除了洛阳铲,小铲和刷子也是考古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另外,考古人员还会自制一些工具,比如将筷子削尖或者将竹片削成独特的形状。

3

如何避免尸毒的侵害?

先通风,打开墓室前喝口高度白酒

对于抢救性考古发掘而言,墓葬的发掘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清理人骨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情,考古人员需要配合使用竹签、刷子等工具,一点一点将人骨上的杂质剔除干净。很多人会以为人骨并没有文物价值,其实人骨本身往往包含着不少墓主人的信息,墓主人的年龄、是否是自然死亡等信息都可以从人骨中获得。

对考古人员而言,最不愿意清理的是一些清代墓葬,由于清代距今时间不是太久,所以墓中尸体往往出现尚未腐烂完的情况,棺木一打开,尸臭扑鼻。而尸毒也非常容易让人感染病毒。为此,考古人员往往会尽量在打开墓室或者棺木之后,让其先通风,然后喝口高度白酒,在口罩上弄点儿酒精,戴着手套开始清理。酒精和白酒究竟能起到多少消毒作用,其实并不好说,但至少能产生心理作用。另外,身上表皮有伤口的考古人员一般不能清理尸骨,因为尸毒会容易进入伤口。

4

考古工作会遇到哪些危险?

一不小心就会被埋在地下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长郭俊峰告诉记者,尸毒和尸臭只是考古工作中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很多。在发掘一些比较深的土坑墓、土洞墓时就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被埋在地下。尤其是一些已经被盗的墓葬,由于墓的结构不完整,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塌方,这时候就更加危险。

李铭告诉记者,今年三月,考古人员在腊山河工地发现了北齐太妃墓,在接到群众举报之后,考古所两名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该墓已经被盗过,地表有一些叠加的石条探出在墓坑上方,两位工作人员为了第一时间查明墓室情况,立即下去查看,我赶到现场之后要求他们马上停止工作,先做好地表的安全防护,如果那些石块掉下去,情况将非常危险。”

2007年,李铭曾到黄河北某村探查被盗墓分子“光顾”过的一个墓葬,盗墓分子挖出一个只容一人通过的深坑,李铭现场就冒着危险下洞查看,“黄河以北是冲积平原,土层松软,当时墓坑周围又站满了围观人群,下洞之后,稍不小心就会引起塌方,后果不堪设想。但当时的情况,为了查明墓中文物,还是必须下去。”

5

如何保护出土文物安全?

每一件文物都进行现场拍照、编号

很多人会疑惑,如今文物在拍卖市场如此值钱,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会不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李铭认为完全不存在,“首先是相关法律和考古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其次,考古发掘必须两人以上才能进行,一般都是多人同时进行作业,考古人员本身可以互相监督,一旦在发掘时发现文物,都会小心翼翼慢慢清理,清理出来之后,必须马上对文物进行照相、编号、登记。在入库交接的时候,文物必须根据登记表一件一件进行对照核实。所以客观上不存在考古现场丢失文物的问题。”

比较而言,社会上的人到考古现场抢夺文物更让考古人员担心。郭俊峰说,早前在章丘女郎山进行考古发掘时,就有六七个人开着面包车企图来抢夺文物,考古人员阻挡不了,打了110之后,民警才把他们赶跑,“还有一次在野外发掘一个墓葬,村长硬说出土的一块墓志是他家祖先,把墓志抢走了。最后也是由当地警方出面,才把墓志要了回来。”

6

考古发掘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辛苦和回报不成正比,利益相关方不够配合

郭俊峰告诉记者,考古人员经常野外作业,十分辛苦,“夏天头顶烈日,冬天寒风刺骨。夏天为了避开中午的毒太阳,就必须很早开工,很晚收工。考古人员常常处于疲劳的状态,就很难照顾家里。虽然国家规定考古人员的野外补贴参照地质队员,但济南市考古人员的野外工作却没有额外补贴,导致考古人员的辛苦和收入不成正比。”

另外,由于抢救性考古发掘往往会影响工地的工程进度,所以利益相关方不配合的情况就经常出现,李铭说,“碰到利益相关方不配合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坚持首先进行考古发掘。如今经济当头,利益为先,整个社会对考古发掘依然不够重视。不说文物的历史价值,仅说有时候抢救出来的文物价值,放到拍卖市场上,可能比那一幢楼都要值钱。”

新闻推荐

艾滋病感染者登上泰山之巅济南首家艾滋病感染者俱乐部启动特别行动

作者:李永明□本报记者 李永明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尽管社会大声呼吁包容艾滋病感染者,但他们仍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一个群体,隐形的歧视之墙仍在区分着“我们”与“他们”。...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