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宋基会屡次“越轨”显逐利冲动
□邵显亭(本报编辑)
河南宋基金会打着慈善的幌子,做“假公济私”的勾当,其行径显然与法规背道而驰。除了痛心这样的“堕落”和对慈善的亵渎,更应该好好地问问有关方面的监管责任了。监管不到位等同于变相纵容,负有监管职能的部门应该和河南宋基金会一样,接受公众的“拷问”。
“郭美美事件”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拖下了“浑水”,“尚德诈捐门”让中华慈善总会落了个“不清不白”,新近被“湿身”的是河南宋基会,因为建了一座高达24.15米的石材雕像而受到网友的强烈质疑,大家不仅对立像一事持反对态度,更对其资金运作表达了强烈不满。
这个穿旗袍、戴披肩的女性雕像,到底是网友眼中的“宋庆龄”,还是河南宋基会工作人员称的“黄河女儿”已不重要,大家关注的是河南宋基会几次“越界”行为为什么如此的顺溜。用慈善基金经商之事还没有解决利索,河南宋基会又推出一个令人震惊的雕像,是故意刺激公众,还是因为某种“惯性”使然?显然,已背了一次“骂名”的河南宋基会不可能再去故意刺激公众的眼球,后者倒是很有可能,因为诸多新闻报道证明,应该以慈善事业为主业的河南宋基会,喜欢赚钱的劲头,更猛、更足,打着慈善的幌子,做“假公济私”的勾当,把不正常的事情堂而皇之地进行运作,河南宋基会把慈善事业的“漏洞”,又挖得更大了一些。
比如这个8层楼高的巨型雕像,单从河南宋基会指称的“黄河女儿”这一说法来看,肯定又是一个“公益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巍峨高耸,地面的处理也很有“艺术”,巨大的基座将设计成会议厅,可容纳600多人参加会议。此外,雕像旁边正在盖4栋6层小楼,有3D、4D电影院,以及会客厅。这样的运作过程,处处显示出借雕像发财的钻营心理――― 把石像打造成地方一景,然后借机运作其他经营项目,河南宋基会把算盘珠子拨得“啪啪”地响。
赚钱的心思很重,公益方面却乏善可陈,这就是河南宋基会的对外“形象”。《济南时报》6日的报道中提到,河南宋基会资产在全国2000多家基金会中名列第一,但公益支出前十名的榜单却不见其踪影。这样的相形见绌让很多有崇“善”心理的人很不舒服。在今年9月份,《南方周末》报道了河南宋基会运作过程中的谜团,比如大量资金用于放贷等。而这次因为塑像问题,又被记者调查出于2001年成立了独资公司“河南宋基有限公司”,公司的投资领域涉及证券、房地产开发、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行业。这些事实“生动”地证明,河南宋基会的运作与其身份是多么的不相称!
既然不相称,为什么还做得这么顺溜?是制度造成的吗?未必。2004年2月11日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必须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民政部今年7月份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提到,要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公益慈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对慈善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制度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到位的执行力,等同于纸上谈兵。河南宋基金会挖空心思地赚钱,其行经显然与法规背道而驰。我们除了痛心这样的“堕落”和对慈善的亵渎,更想说的是,应该好好地问问有关方面的监管责任了。监管不到位等同于变相纵容,负有监管职能的部门应该和河南宋基金会一样,接受公众的“拷问”并被追究相关的责任。“彭宇案”让人不敢扶老人也不敢扶孩子,慈善事业的种种漏洞让人献爱心都觉得不踏实,这样的窘境,对有良知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新闻推荐
时报11月7日讯 (记者刘有杰)7日14:00左右,临沂一工人在工作时不慎被机器斩断3根手指,因当地医院条件有限,工友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临沂、泰安、济南三地警方接力救援,护送伤者顺利到达山东省立医院治...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