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得起”展示济南人的“阔达多大节”

济南时报 2011-11-08 23:26 大字

□邵显亭

打个比方,如果说道德有“高地”的话,那么各类“扶不起”事件,无疑是一场场的泥石流,把“道德高地”冲出一道道沟壑,弄得遍体鳞伤。而“扶得起”的事例呢,感觉就像在做防沙固土的绿化工作,保持道德的“水土”不流失,且不断孕育出新的勃勃生机。

《济南时报》昨天报道了一个“扶得起”的新闻:5日,在生产路铁路桥涵洞附近,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年轻男子不慎摔倒在地,脸部和手严重摔伤,躺在地上动弹不得。不少路人上前询问男子的情况,有3名中年男子将男子扶起,并拨打了120求救。

这次“扶得起”,是偶然的一次还是济南人一种自觉的情怀释放?从向善的心理来看,我们更希望是后者,更希望维护道德“水土”的市民越来越多。从历史的深处看,济南人是有这个“底子”的。元代有人曾在一本叫《遂间堂记》的书中这样记述济南人的性格―――“济南人敦厚、阔达多大节”。这个评价的等级可以说是“优秀”,看来古代的济南“文明指数”是不低的。当然,古人的赞叹只能是历史的声音,我们不能总是通过“啃老”来标榜自己,那样是没有多少出息的。今人应该有今人的行动风范,这则济南人“敢扶”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反映在生活中的“阔达多大节”,这样的节操和豁达,是今人与古人的遥相呼应,是没有“忘本”的例证。

回顾各地发生的一系列“扶不起”的事件,在“道德冷漠”的背后,我们能读出别样的滋味,毕竟,作为人,心底还是比较“柔软”的。从卫生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到深圳市准备立法惩罚“诬赖救助人的行为”,都反映出了破解道德困境的努力,以及努力背后难以言说的焦虑。作为一种“技术上”的处理方式,这些做法都有存在或探索的理由,但从根上来说,还是要呼唤传统的人文情怀的回归,就是那种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然亲近。今天的社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仓廪实“,但社会风气并没有完整地展现出“知礼节”,这样的背离让我们感受到保护好孕育道德良知的“水土”,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这“水土”丰厚了,社会才有坚实的向善基础,才会让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或者是正在打拼的“蚁族”,感觉自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她有温情,因此一切都有改变的希望。

做个“阔达多大节”的济南人,一起来提升这座城市的品格,真“挺赛”。

新闻推荐

年市文明委在泉城广场启动市民排队日暨公交站点排

2008年11月11日,市文明委在泉城广场启动“市民排队日暨公交站点排队活动”,泉城义工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将值守30个公交站点,引导市民有序乘车。2009年2月21日,泉城义工骨干成员在济南日报大厦隆...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