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公台上话水神
晏公台成了明昌钟亭
□魏敬群
大明湖会波桥(亦称汇波桥)北水门南,有明昌钟亭。亭内的大铁钟,系由大明湖南原钟楼寺迁来。钟亭所处的高台称晏公台,台上原有晏公庙,是纪念水神晏戌子的。晏戌子为元初江西省临江府清江镇人氏,浓眉虬髯,面如黑漆,平生嫉恶如仇,死后成江西地方水神。明洪武初诏封显应平浪侯,权辖全国水域,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晏公庙建于元代。晏公台下有券门,大明湖之水先穿券门,而后再经会波桥下北水门出城而去,并且形成了济南八景之一的“会波晚照”景观。“晏公庙,在北门内。晏公,水神。上台下券,乃‘会波晚照\’所由名也。”(《历城县志》)明代刘敕《历乘》描述说:“明湖之北,众流交会,昔由晏公庙下转折而北,夕阳由券门内斜射,倒影入水中,故名会波返照。”并说:“今券塞不复睹会波晚照矣。”济南八景之说始于元代。明代晏公台券门堵塞后,“会波晚照”并没有消失,原因在于它找到了替代物,即以会波楼代替了晏公台。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北水门和会波桥时,在其上建造了会波楼。会波楼外夕阳明,潋滟水波照半城。秋高气爽之际,登上会波楼,俯瞰大明湖,一湖秋水倾注晏公台东会波渠,穿过北水门奔流而出。夕阳西下之时,水面金波荡漾,缕缕金线反射到会波楼柱间檐下,美轮美奂,如诗如画。
晏公高坐庙台,镇守脚下流水。其实,真正消除济南水患的是宋代齐州知州曾巩。熙宁五年(1072),54岁的曾巩主持兴建了济南北城的整套水利工程,尤其是大明湖北水门的修建,解决了多年难除的水患。曾巩“在任时,城内泉多,水无去路,屡为民患。修筑堤堰于北城,疏凿水门,垒石为崖,挑浚深通,使水从北门宣泄。又设门为扃,视水高下,因时启闭,并建会波桥,以济往来,至今民赖以安,永除水患。”(清山东布政使司刘斯湄碑记)至今已九百多年,北水门仍在发挥抗洪作用。券洞石壁镌刻的1962年7月13日和1963年8月24日近一人高的洪水线,即可证明这一点。清道光七年(1827),历城知县汤世培重修晏公庙的同时,在晏公庙东侧建堂三间,祀其同乡先贤南丰先生,是为曾公祠。在此以前,据明代《历乘》记载,千佛山半崖就曾有过一座曾巩庙,“民怀其德,肖像祀之”。济南湖光山色里,后人殷殷怀南丰。清光绪二十年(1894),又在晏公庙西面建大殿三楹,作为张曜的祠堂,俗呼张公祠。张曜也是一位治水能吏,光绪十二年(1886)他调任山东巡抚时,正值山东河患深涨,灾情严重。他一年有三百天待在河工上,治理了黄河与多条河道,兴修水利,除淤泄洪,解民于倒悬。老百姓祀水神,更仰先贤。
关于晏公,还有另外的说法。明代王象春《齐音》中有《晏公台》诗:“棕索成身柿点眸,乘风排浪涌江流。一从
新闻推荐
图依次为:11月24日上午,在武警济南市支队的军营,退伍的战士向首长、战友致最后一个军礼。11月24日,武警济南市支队,来自山西大同的上等兵黄茂超即将告别军营,队伍里他不停地抽泣。11月23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