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慈善帮他打破“生命咒言”――― 专访中国民间骨髓库第一人刘正琛

济南时报 2011-11-28 16:39 大字

图一:志愿者在白血病患儿家中走访调查

图二:慈善事业帮刘正琛打破了“只能活5年”的预言

本版图片均由刘正琛提供┬本报记者 赵双勇 发自北京

刘正琛对生命长度的认知,颠覆于2001年12月4日。因为眼里有小斑点,23岁的他住院检查了两天。在追问下,晚上10点医生告诉他:你得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这个叫起来有点拗口的病是绝症,如果不做骨髓移植,“只能再活5年。”刘正琛说,“老天爷的这个玩笑开大了。不过,咱这条命是老天爷给的,而且还是免费的,人家又没说给你保修,所以有权随时收回。”

刘正琛对生命本源的认知,则颠覆于2009年4月。在经历7年磨难后,他拿到新阳光慈善基金会法人资格登记证,曾被认为“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刘正琛和他的团队获得政府认可。之前,在2006年12月5日,他打破医生的“生命咒言”,迎来“重生之日”。刘正琛说:“做慈善,我的生命得以延续,找到了生命的至乐,还实现了梦想――― 帮助白血病人找寻温暖和力量。”

11月的北京,在西四环的简易办公室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刘正琛,距第二个“重生日”还不到1个月。坐在记者面前,刘正琛始终微笑着,他说靠一天“吃4片药,每年药费30万元”维持健康。他身后11个工作台前忙碌的员工提醒记者――― 他不仅是病人,他还是中国阳光骨髓库创始人、新阳光慈善基金理事长。

对不起!你还能再活5年

2001年12月,正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刘正琛被诊断出患上白血病,医生认为他还能再活5年。刘正琛说住院两周后,学院举行硕博连读资格考试,原本很有把握的他通过后就可以开始博士学业。但老天爷的“这个玩笑开大了”,感觉“一瞬间,我的生命、事业、生活全部天旋地转,失去了方向”。

济南时报:当时想到做骨髓移植了吗?

刘正琛:医生说这是唯一能彻底治愈的办法。我查询后得知,当年全国有400万血液病患者,需骨髓移植的几十万人,但中华骨髓库可供配型的只有2万余份。而非血缘配型成功率是1/400甚至是1/10000。2002年1月18日,我与弟弟的配型宣告失败。从那天起,我就决定要建立中国民间骨髓库。

最初先从100人开始,这就需要检测费、志愿者。检测一人是500元,100人是5万,刘正琛的父母出了这笔钱。100名志愿者中,从北大发动起50多人。2002年3月11日,“阳光100”计划完成。随后刘正琛向“阳光1000”迈进,成立了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1000人需要50万元检测费。钱从何来?刘正琛他们想到了义演,2002年12月3日,由孙悦、高明骏、老狼、水木年华等歌手参加的义演在北大举行,由此净收入8万元,骨髓库数据增加到500例。2003年1月,首位患者在阳光骨髓库配型成功。2004年2月,“阳光1000”计划完成。刘正琛又启动“阳光10000”计划,向拥有10000人的骨髓库前进。

济南时报:有人说你很有个人魅力,把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一个社会群体的梦想。

刘正琛:开始,我的浪漫主义情结很浓。做起来才发现非常难――― 健康威胁、管理经验和资金匮乏。加之我已知道骨髓移植不是我的最佳治疗方案,但有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因此曾一度想放弃骨髓库的建立,但我最终坚持下来了。

济南时报:挫折、质疑最多的时候,听说你患上了抑郁症?

刘正琛: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因为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一感冒就胡思乱想,然后就容易恐惧、情绪低落、极度孤独,想到自己和“阳光”的未来就沉浸在忧虑和恐惧中。后来看了心理和励志的书,结识了一些宗教界的朋友,参加了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培训,才走出“心魔”期。

坚持7年,获得政府认可

国家有官方认可的中华骨髓库,阳光骨髓库有存在必要吗?民间骨髓库合法吗?2004年10月,一位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在网络上展开对“阳光”存在必要性的讨论,质疑声一直持续5年。2008年10月,刘正琛和他的团队“转正”成功,在北京市民政局基金会管理处注册。

济南时报:怎么看待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讨论和持续数年的质疑?

刘正琛:我分析过,根据当年中华骨髓库官方公布的数据,70%-80%的患者无法在中华骨髓库找到骨髓,95%以上的患者无法完成移植,所以中华骨髓库不能拯救所有患者。公益领域内不应出现排他性垄断组织,因为垄断往往意味着服务质量下降和收费上升。“阳光”不仅是中华骨髓库的补充,而且能壮大中华骨髓库,受益的是所有白血病患者和中国整体造血干细胞捐赠事业。

2008年,刘正琛当选奥运火炬手去希腊迎接圣火。2008年4月1日,从希腊返回北京的飞机上,刘正琛向北京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了阳光骨髓库,并在北京市委主要负责人秘书的引荐下,和北京市社工委取得联系,随后被“转正”为北京市民政局基金会管理处的“属下”,作为他们的注册单位,业务主管则归北京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

公信力、专业化是慈善的方向

郭美美事件引爆的慈善质疑风暴已渐渐平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慈善事业的基础建设等问题都成为舆论焦点。刘正琛的团队今年收获颇丰,11名员工多为社工专业毕业,全年募捐额达800多万,而去年是300多万。刘正琛说:“一名员工曾在美国从事慈善,专业化极高,募捐额大幅增加也与他有关。”

济南时报:无论是官方基金会,还是民间基金会,人们都对你们的支出很关心。这正常吗?

刘正琛:很正常。人们捐出钱当然有权知道投向哪里。我们的办公支出、人员成本都按标准严格执行,比如我每个月领工资3000元左右,员工全是几个人租房住,经济压力很大。

济南时报:在目前对慈善较多质疑的社会环境中,作为民间慈善机构,如何能建立公信力?

刘正琛:我认为有三方面。一个是帐目公开,我们网站有专门的帐目公开栏,每笔钱来源去向都公开。另一方面,要让出资人全程参与、跟踪监督每笔费用流向。一名患者从配型成功到移植手术要2万元左右,包括造血干细胞采集费1万元,捐献者误工和营养费5000元,保险2000元,7天住宿和餐费2000元。患者全程不和捐赠者见面,2万元由基金会代收,全额转交给医院和捐赠者。这些都要公布并随时受监督。

最后是关于伦理、技巧培训、项目等。伦理就是你要宣扬什么?“阳光”宣扬的就是“爱与使命”。技巧培训就是专业化精神,现代慈善不能凭浪漫情怀用一张嘴劝说,要有一定技巧,计划怎么写?如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都要讲清楚。项目就是你要做的具体慈善内容是什么?帮助哪些群体?最后,还要有用来考核是否达到社会效益的指标体系。在公信力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募捐,这才是现代慈善事业应有的方法。

济南时报:靠募捐能支撑一个民间基金会吗?

刘正琛:所有基金会的资金收入大体都来源于募捐、资产收益。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同学中有很多证券投资职业高手,我曾委托他们进行股票收益的操盘,2009年以150万投资,获利30万。目前虽然股市行情不好,但仍未赔钱。

慈善提供公众服务,无关道德

采访中刘正琛说:“我坚信在未来20年里,中国民间组织将发展壮大。未来的‘阳光\’不仅是骨髓库,更是向社会提供综合性公共服务的组织,会建立起自己的医院、学校、救灾体系,提供涵盖健康、环保、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的公众服务。”

济南时报:你说慈善是一种公众服务,但更多人认为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刘正琛:尽管我曾是“首都十大公德人物”,后来还是“道德模范”,但从心里很怵这个说法。因为道德和慈善结合起来,会有一种自我牺牲的感觉,慈善其实可以让参与者快乐。

慈善机构是慈善事业人才的舞台,提供的是一种公众服务,无关道德;慈善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载体,捐款人不应有道德优越感,我也不赞成一些人自己生活很贫穷,却做很多慈善。把自己的生活先搞好了再做慈善,才能找到内心的快乐。慈善是不自夸,不张狂,像陈光标高调慈善损害了被救助人,也损害了自己。

济南时报:但目前捐款基本都是个人、企业的一种善举,也就是慈善机构可利用的只有道德资源。

刘正琛:确实如此。在慈善保障制度不会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慈善机构只能不断自我完善,这包括要有事业标准,优良的管理结构,组织框架要科学完备,要有基金使用标准,资金保障和来源要稳定健康,评估体系要科学,同时要在行政管理、项目设计等方面尽可能完善。

济南时报:民间慈善在官方慈善、社保间如何协调并为自己定位?

刘正琛:民间慈善机构更应注重公信力,失去声誉将无丝毫立足之地。社保解决的是现代人身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普遍性问题,不是针对个人救助的,是低水平、广覆盖。民间慈善机构不是做这个的。

10年前,刘正琛拥有一个草根梦想:作为没有政府背景、没有资金来源的病人,要做中国民间首家骨髓库。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他说下一个梦想,是把新阳光慈善基金会转成公募。他说:“我相信‘爱与使命\’是快乐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我们更加热爱自己,并把这种爱散发到周围和工作中,及时行善,承担起我们的使命,我们一定会更加快乐。甚至可以拯救生命,获得至乐。”

新闻推荐

频频被指“开倒车”、“削足适履”国标被“绑架”?疑问一大串

作者:李松□本报记者 李松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巨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正把将于12月21日起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拉入争议的旋涡。今年以来,从牛奶,到不久前...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