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在济南真厚福

济南时报 2011-10-02 16:54 大字

┬侯林 王文

济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自古至今,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慕名游观,雅集宴饮、题咏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记游诗文,使得这座以山泉湖河著称的城市同时具有无比丰富的文化内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南的灵山秀水,滋养了独具魅力的济南人。“济南杂谈”栏目,以杂谈的形式写济南人的精气神,写济南的人文历史、城市品格,写济南的别样之美。欢迎您拿起笔来抒写济南和济南人之美。投稿信箱:fkbzg@163.com。

真是有幸,因为电视片《孙中山与济南》的创作,我们对生活其中的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了解。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却隐藏着那么多的历史掌故、名人游踪和动人故事。

这或许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和魅力吧。

而济南还是一座风景名城。

城南,历山深秀,空翠抱城;城内,流泉飞泻,绿柳摇情,荷香在衣,芦叶吹雨。

难怪黄永玉先生会说:济南人是有福的;活在济南,就是活在山水之间啊!

已故济南诗人孔孚先生诗云:

半城春水

绿了一个济南

吕品在烟雨中

打着伞

作为书法家的孔孚生平最爱写的四个字是:烟雨济南;或者是:潇洒济南。

那是济南水边垂柳与水汽构成的特殊烟霭,或是雾凇。

烟雨济南,一种美到极致的意境。

犹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济南,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市,土沃泉甘,五谷皆宜,俗朴而文;济南人崇尚学业,贵礼尚义,所以济南是一处尤其适合文化人的居处;济南湖山明秀,饶莲芡鱼蟹,四时寒暖适中,惟盛夏稍热,而天热则必有雨,绝不会热得没完没了;济南的夏,不犟,不拗,有不忍人之心,它仿佛懂得知错就改、过犹不及的道理。但谁又敢说,这体现的不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呢?也许,正是济南和济南人的这种灵活宽广与人善、兼容并包不排外的恢弘气度,才能吸引那么多的外籍人士纷纷前来,以致成就了“济南名士多”的千古美名。

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9月26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来到济南,这段伟人与名城的因缘际会,在中国近代史和济南的城市发展史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孙中山此次来济考察虽只有两天,但其内涵却是多么丰富!从孙中山的活动安排及演说谈话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腔为国为民的炽热情怀。孙中山当时已是年近半百,但他不顾旅途劳顿,直至晚上九点还在不知疲倦地召集济南记者召开谈话会。还有,据当时报纸报道,孙中山此次赴京晤袁“共商国事”,袁世凯原准备了两万两白银作为费用,而孙中山一切从简,他们一行人由沪至京、由京赴晋、由晋至鲁,行程一个半月,只用了“一万零数百两”,而前清贝子贝勒外出一天,耗费就要数万两。而且,一为游山玩水,一为利国富民。连袁世凯在核阅这笔费用时,都不得不对秘书长梁士诒感慨地说:两者相比,“相去何止霄壤!”

还有那些发生在济南古老街巷的故事,同样令我们愀然动容,无限钦敬之情油然而生。比如说,在县东巷。

据史料记载,当年同盟会山东分会负责人徐镜心就寓居在县东巷书楼(可惜具体门牌今已无可查考)。1911年11月19日,因袁世凯上台指使爪牙取消山东独立并欲加害徐镜心,徐镜心含恨离开济南,南下上海,另谋他图。丁惟汾、张彦臣等同盟会员在县东巷书楼置酒践送。在座者对山东独立的前途深感忧虑,徐镜心即席拎起洞箫,吹奏了一曲志气激昂、音韵悲壮的《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在座者无不潸然泪下,失声呜咽……

当时革命党人刘冠三在济南创办了著名的山左公学。在这个学校任教的,除徐镜心、齐树棠、周树标之外,还有积极投身辛亥山东独立的同盟会员、上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的鞠思敏。县东巷105号,鞠思敏当年的住宅至今犹存。据他的学生回忆,鞠思敏是在1936年夏由济南城里英武庙街的茅屋里,迁入县东巷这所住宅的;而这所四合院,则是他的学生不忍他的穷困捐款所建的。在日寇占据济南时,他过着极其拮据的日子,却坚辞省教育厅长的高位,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只是,每当严冬来临,鸿雁哀鸣,他总是叫家人扶至院中少坐,目送雁行,沉思不语……

其实是济南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写出了这部书。

于是,想起清代的济南老乡任弘远的《明湖有感》诗:

生在济南真厚福,

青山绿水满城堙。

闲来一棹烟波里,

便是羲皇以上人。

好想去大明湖划划船。

(作者侯林为电视片《孙中山与济南》总撰稿;王文为《孙中山与济南》总编导)

新闻推荐

假日出行迎来小高峰―――80余名泉城义工汽车站爱心导乘

作者:说。9月30日,在长途汽车总站南区,来自天桥区公安局的泉城义工李哲在帮助旅客放置行李。 见习记者刘天麟 摄□本报记者 雪岑 实习生 刘红“请您把包放在前面,谨防盗窃。”一民警站在售票窗口...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生在济南真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