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自西周来
视频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徐静 宫凯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德州市博物馆,西周凤鸟纹青玉柄形器(上图),是最不能错过欣赏的镇馆之宝。
这件玉器长13.6厘米,宽3.8厘米,厚0.3厘米。扁平长条状,色青绿,光润半透明,顶端和两侧有对称的脊齿,下端为斜磨双面刃。正背两面均以双勾阴线雕刻上下两只呈侧立姿态的凤鸟,嘴长微曲,高冠圆眼,两翼上翘,长尾上卷超过头顶又下垂于胸前,腿部强劲有力,足分两趾。
西周的玉器一方面在造型、纹饰、题材乃至雕刻刀法上仍大量沿袭商代晚期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涌现出许多新的题材和技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凤鸟纹”。这件玉器所雕琢的上下两组凤鸟纹,对研究西周时期的艺术形态和制玉工艺都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这样精美的一件玉器却有一段非同寻常的传奇经历。
20世纪60年代,济南市济阳县的刘台子遗址曾遭破坏,后来一场大暴雨,从遗址中冲刷出一些青铜器和一件玉器,在附近看白菜地的一名姓王的老农看到了,就把它们捡了回去。当时的老农并不知道这些是文物,准备把青铜器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掉,由于玉器太小太轻,废品收购站没收,老农就把它拿回家给小孩子当玩具。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79年,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开始挖掘刘台子1号墓的时候,德州地区的文物专家听说了这个事情,立马奔赴现场,经多方打探调查,终于找到了当年的这户村民。村民积极配合工作,工作人员花了7块钱从村民手里征集了这件精美的玉器。根据村民所追述当时发现的情况,推断它出自刘台子1号墓。1992年3月,经文物专家鉴定,该文物为西周凤鸟纹青玉柄形器,属国家一级文物,2012年于德州市博物馆展出。
天佑瑰宝,从20世纪60年代被大雨冲刷出来直至1979年,中间相隔近20年的时间,这件仅有3毫米厚度的西周青玉柄形器居然没有丝毫破损,完好无缺地交给了国家。回想其如此颠沛流离、有惊无险的流传经历,现在却能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展览,着实让人替它捏了一把汗。
那么这件经历离奇的精美玉器到底有什么来历?它的主人又是谁?
后来,考古专家先后在刘台子遗址的6座墓葬中挖掘出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等两千多件,经专家研究考证确认此墓群为西周早期贵族墓群。另外,该墓出土的器物铭文中大多带有“逄”字。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韦昭注解:“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从零星的历史记载中,可以推测墓地的主人是“逄公”的家族。
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逄公被分封到济阳做了诸侯国君,而刘台子遗址一带,应该就是逄国所在地。另据考古实证,凤鸟纹青玉柄形器在西周时期,大多为西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而一般的西周玉柄形器光素无纹,唯有高等级玉质的少量精品柄形器上刻有凤鸟纹图像,由此可见,此凤鸟纹青玉柄形器高贵的出身及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不容小觑。
凤素有“瑞鸟”的美称。《说文解字》载:“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玉器上的凤鸟头部、脖后、尾羽等处均采用了西周常用的变形云纹,婉转流畅、恰到好处,这正是西周时期凤鸟纹的典型形象。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此类凤鸟纹傲视天下、气宇轩昂的姿态,成为周人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赢得天下之精神力量的完美艺术写照。
新闻推荐
昨日,任城区仙营街道秦庄社区开展了“其乐融融庆元宵温暖和谐一家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辖区居民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