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星星之火”温暖大爱泉城 济南广大志愿者用志愿服务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济南日报 2020-09-29 11:41 大字

泉城,一座因爱而温暖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中,有许许多多秉承大爱精神的志愿者,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让济南这座城市显得格外温暖。

在这座大爱的城市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群“红色”身影,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捡拾垃圾、清理杂草、擦拭站牌……

在这座大爱的城市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志愿者,他们具有无限潜力,他们热血沸腾;他们迎风而舞,无惧风浪……

在这座大爱的城市里,暖流涌动,志愿服务之风拂遍泉城街角,“志愿红”已经成为泉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小善渐而大德生。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济南市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志愿者用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温暖着这座城市。

骑摩托做公益 用志愿服务填满社区网格

在济南街头,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志愿服务队伍,他们由一群正能量的“摩友”组成,他们是一支骑行在公益道路上的队伍,他们用志愿服务温暖着城市,他们就是新时代泉城义警铁骑队。

“泉城义警”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一支以“摩友”为主体的公益社团组织。作为“泉城义警”发起人,于永峰坦言“没想到,自己和身边的摩友‘玩出圈’”。作为一名摩托车资深骑手,于永峰起初只是打算通过宣传文明守法骑行,让市民不再把“摩托车骑行者”同“炸街”“飙车”画等号。

但是没想到成立一年时间,来自全市各区县的百余名成员集结起来,用一个个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新时代泉城义警铁骑队”的名声一次次叫响。

在与于永峰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一支队伍中,“80后”“90后”占了大部分,有私企老板,有外卖小哥,有公交司机,还有医生、律师,本职工作不一样,但人人都是古道热肠。济南交警槐荫大队辅警金衍虎是队长,常常下了夜班,稍作休整就赶到社区,第一时间上门解决困难群众需求;私企老板邢万里为社区建设、队伍行动无偿捐赠大量应急设备;疫情严峻时,“泉城义警”二中队队长张强背着几十公斤的消毒设备跑上跑下喷淋,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后,突然体力不支晕倒……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泉城义警的身影。”于永峰说道,没有固定辖区,有的只是管理任务。如今,“泉城义警”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庭院载体平台,行走在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常态化开展几十项为民服务活动。东家发现大马蜂赶不走,西家门前化粪池淤堵,都会来求助,上了年纪的老街坊,没法出门买菜的、手机上不了网的,也过来问,志愿者们从没说过“不”。

在人们眼中,骑摩托车很“拉风”、很酷。其实,不是这样的。

“义警”就是义工,骑行“义警”都是百里挑一的专业骑士,都经历过万里风霜雨雪,都穿越过千里沙漠泥泞,都是从无数次跌倒里爬起来的勇士。

在一次次助力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队员们也渐渐走出社区,他们与燕山派出所联合开展联防联控治安执勤活动,每天安排两名队员在夜间配合干警巡逻出警;与历下交警大队共建,在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路口开展疏导;每逢节假日,在红叶谷、大小门牙、七星台等景区协助疏导车辆;辅助交警部门为市民电动车义务挂牌4200余辆。身着英姿飒爽的应急服装,骑着统一标识的摩托,“泉城义警”成了济南一道亮丽的公益风景。

如今,“泉城义警”已经是和平路北社区20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之一。社区还通过网格化志愿服务模式以及社区心愿墙、“社情民意树”等,收集了解居民的心愿,实现网格化覆盖、菜单式定制、多元化服务。“现在,给居民办事儿,不再只是社区居委会‘磨破嘴’,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满满的认同感、责任感参与进来,实现群众有需要,党员、网格员、志愿者主动响应、靠上服务。”于永峰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

社区义工把志愿服务送进群众家中

社区是一座城市的微缩版,透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环境卫生、生活秩序、文明素养往往都能通过一个个社区体现。

“自从来到了这里,我才知道公共场所手机声音外放是不文明行为、过期的药品属于有害垃圾,我回家之后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说给家里人听,他们也支持我上这来。”在济阳区济北街道滨湖社区的一间课堂上,社工老师赵翠翠正在向大家讲解相关课程。课堂上的“学生”挺特别,她们都是年龄50到60多岁的妇女,大家听得投入、学得认真。

这间课堂名叫“布姥姥”课堂,只接收社区内的中老年妇女。平时,她们在家庭里的角色是奶奶和姥姥,利用空余时间来这里学习各种公益课程。在社区文明创建过程中,滨湖社区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决定带“姥姥”上学,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教课的任务就落在了社工赵翠翠身上。在各种公益课的充实下,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一天比一天高,很多“姥姥”还主动承担起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

在天桥区药山街道大魏社区,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阿姨正在太阳下挥汗如雨地清洗小区垃圾桶,她们用实际行动带动社区居民加入垃圾分类工作。这支巾帼志愿服务队,便是天桥区“枫叶大篷车”志愿团大魏社区垃圾分类劝导员支队。

每天早晨7:00,劝导员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夜晚居民丢弃的垃圾,擦拭垃圾桶,整理大件的可回收物……这群平均年龄65岁的垃圾分类劝导员,上岗两个多月以来,劲头十足,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天桥区“枫叶大篷车”志愿团大魏社区垃圾分类劝导员支队成立以来,社区里更多的老干部、老同志踊跃参与、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以基层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大篷车开到哪里、志愿服务就跟到哪里”的生动格局。

“共享菜园”让农村人居环境更文明

“茄子、辣椒、豆角都熟了,大家快来采摘呀!”不久前,在章丘区普集街道董赵村“共享菜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传来了丰收的喜悦。一块块菜地被竹篱笆围起来,竹篱笆边立着一块牌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共享菜园”。菜园里种有小葱、茄子、辣椒、豆角等等,显得生机勃勃。任谁也不会想到,在2019年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灌木杂草丛生的荒地。

几年前,在对村里的“四大堆”、生活垃圾、残垣断壁等进行整治后,董赵村村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村南村北各有一处灌木杂草丛生的荒地,杂草除之不尽、村民往里面丢弃垃圾,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难题。

董赵村发动群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把这片荒地打造成了村民共有的“开心农场”,在鼓励村民积极认领菜田种植的同时,请有经验的老菜农给大家讲课,村图书室为大家提供各类种植技术书籍,引导科学种植、环保耕作。阶段性组织志愿者去“共享菜园”浇水施肥除草,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硕果累累。

如今菜园的蔬菜成熟了,村民们不分你我采摘回家,共享丰收,大家还为不方便出门的老人、贫困户、残疾人主动送菜上门,互帮互助,拉近了邻里情。(本报记者郝磊郭歌)

志愿服务让泉城充满大爱力量

用行动传递真情,用奉献书写大爱,用双手传播时代正能量,这是志愿者的风采所在。如今,在泉城大地,“志愿红”红得格外耀眼。

在公交站点、在拥堵的路口,在出行高峰时间段,志愿者们冒着酷暑和严寒疏导交通,向行动不便的行人伸出援手。为孤寡老人包饺子、理发,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他们扶危济困、扶弱助残,为困难群众点亮希望之灯……

从刚刚懂事的少年儿童到两鬓斑白的老人,从邻里街坊的互帮互助到陌生人之间的无私援助,志愿精神早已融入泉城的街角。他们是这座城市普通的一分子,却用爱和奉献不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精神。在济南,注册志愿者达到100余万人,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他们与无数活跃在大街小巷、网上网下的市民,成为济南文明创建的中坚力量。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热土,以“济南是我家”为朴实夙愿,无论是驻济机关单位还是普通市民群众,都自觉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提供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支持支撑。

在济南,志愿服务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接受,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身边,温暖着人们的生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一个个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人们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去年济南市开展2019“爱涌泉城”公益评选活动,通过表彰先进,激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目前,2020“爱涌泉城”公益评选活动正

火热进行中,正是这样一群有爱之士,让泉城大地充满了爱,温暖着这座城市。

新闻推荐

接连三天雨水气温下降随时添衣

本报9月21日讯(记者赵卓琪)周一的早上还在感叹秋高气爽,结果下午就开始变脸,市区出现局地分散性降水。而且这还不是...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