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为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加码”

济南日报 2019-10-21 11:26 大字

打扫庭院成了张富花每天必做的功课。朱家庄村举办的文艺汇演。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的硬件可以重建,但是文化“内核”却难以复制。自乡村振兴以来,济南市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农村既强调乡村文化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又充分发挥群众自办文艺团体的作用,发挥他们在影视、歌曲、民俗表演等文艺作品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承和发扬兼具共性和个性、具有地方魅力的乡村文化。近日,记者走访济南部分农村,从村民的身上体会文化振兴带来的幸福滋味。

“出彩人家”唤醒乡村巾帼力量

“屋里屋外都干净整洁了,现在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日前,记者来到济阳县垛石镇柳家村,一进村,正在门口打扫院子的村民张富花,见到记者前来,便放下手里的活儿邀请记者去她家里坐坐。

“我作为村妇联主席,就要带好头,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村民从家庭整洁做起,创造舒适、舒心的农村居住环境。”

在张富花的院子里,记者看到整个庭院被分为了南、北两个大院子,南边的院子种着枣树、核桃树等,树下面还有几只家养的老母鸡。北边的院子是张富花家的住房,房前屋后也都有绿树鲜花环抱,院落宽敞整洁,屋内窗明几净,厨房干净卫生。

张富花介绍,之所以家里会如此整洁,这多亏了村里开展的“出彩人家”评选活动。该活动围绕“庭院美、生活富、家风好”三个方面,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从自身做起、从家庭抓起,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

“以前好几天收拾不了一次家务,现在每天打扫一次也不嫌多,习惯了。家里干净整洁,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张富花介绍,她家里有五口人,两个闺女都外出了,平时她老两口和76岁的老婆婆一起生活。

在柳家村,村里人说起张富花,都夸这个女人不简单,不仅时刻秉承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是婆婆眼中的好儿媳,同时,她还依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

“我们家有5亩地,种小麦和玉米,另外还包了两个冬暖大棚种植小番茄。平时都是我家老头子来管理那5亩地,我就负责小番茄。别看俺现在既要忙农活,又要打扫卫生,但其实心里一点都没觉得累。有这么好的环境,怎么看都舒心。”张富花说,她家是全村第一个尝试种植小番茄的。

发展多彩文化 歌颂美丽乡村新生活

10月18日,记者来到历城区荷花路街道朱家庄村,修缮一新、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被周边的绿树掩映着,坐落在民居之间;广场周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匾、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文化墙围绕四周;文化长廊下的老人们乐呵呵地看着广场上孙儿孙女嬉闹,这处文化广场就像“磁场”一样吸引着村民每天来这里健身、休闲、娱乐。

记者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一场以“壮丽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在这里上演,吸引了近千名群众前来参与、观看。而在平时,不定期举办的广场舞大赛、足球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更是不断地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这里的村民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歌颂美丽乡村建设,记录朱家庄村近几年的新面貌新变化。

为进一步传播健康文明和谐的乡村文明新风尚,近两年来,朱家庄村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风尚,大力倡导、推广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朱家庄村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更是不遗余力。前段时间,朱家庄村村民孙善斌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从那以后,他热心帮助邻里的底气更足了,时时处处以文明户标准要求自己和家人。“文明户就要有个文明户的样子,给了咱这个荣誉,咱们就要事事做到人前,老人有老人的样子,儿女们有儿女们的样子。每个人都把自己该做的做好,文明新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孙善斌说。

“过去,村民们生活条件不好,所以更多时候只想着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现在条件好了,但一些不文明的风气也随之冒出来了。现在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村干部也意识到,没有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再好的物质基础也是白搭,所以我们逐一改变群众的生活陋习,积极开展‘出彩人家’‘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人人争做文明人。”朱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凯说。

儒学讲堂进乡村 文明新风吹满地

“弘扬儒学任重道远,希望通过多方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应有的传承,惠及更多百姓。”10月15日,走进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儒学讲堂教室,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正在为群众讲授儒学知识,传授传统文化,来自周围村庄的群众正聚精会神地聆听颜教授的讲座。

“自打办起儒学讲堂,村里民风有了极大改观,现在大事小事不出村,邻里和睦互谦让。”三德范村管区书记张江说。

三德范村旗下有四个行政村,七年前这些村是另外一番景象:村民大事小事不断,随意丢弃生活垃圾,流水潺潺的巴漏河成了全村最大垃圾场。

2012年,返乡大学生张江上任管区书记,为了树立威信,一个月的时间,他带领党员群众修缮年久失修的玄帝阁,清理巴漏河,使“垃圾场”变成了清水河。

“环境好了,村风民风还要树起来。”张江说。

他成立了传统文化研究会,把村里文化水平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聚集起来,挖掘整理三德范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此凝聚人心。张江认为,必须让村民们明白为人处世之道,让大家知荣辱、明是非,让人心重树、校正标准,摒弃落后的“小农思想”,为此,他想到了兴办学堂。

无独有偶,2014年底,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应邀为一部电视专题片作解说,推广“乡村儒学”,正好走进三德范,他的想法正好与张江的想法不谋而合。从此,颜教授开始频繁往返于“三德范村”。每隔一周的周六,没有其他重要安排,他就驾私家车,来村里免费为村民上课。

“去讲堂听听课有好处。”三德范西村村民姜大爷说,颜教授的演讲通俗易懂,就像讲村民身边的事一样。

三德范西村有两户人家几年前因琐事发生矛盾。后来,听了颜教授讲的“和为贵”,两人一边听课,一边琢磨:都是邻居,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得。听完课,火气消了大半。

据了解,三德范儒学讲堂是全省最先办起来的儒学讲堂之一。近年,文祖街道依托三德范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风淳朴的传统习俗,投资120万元高标准建设儒学讲堂,邀请“感动章丘”十大人物、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到三德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优秀国学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累计授课150余次,辐射全街道受众3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改善,孝老爱亲、文明乡风蔚然形成。以此为依托,文祖街道举办“乡村儒学走进文祖”活动,越来越多的村民欣然接受了乡村儒学,潜移默化中,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文明乡风已然成为现实。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敏 钱堃 时晔然)

新闻推荐

打造爱老敬老“常态化”机制

济南市济阳区委老干部局待老干部如亲人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