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勾勾:静待绽放的曲艺之花
“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每当四弦、板胡等声乐响起,高唐民间曲艺“一勾勾”都会吸引一大批人围观,在粗犷而悠扬、刚劲而柔美的唱腔中,群众纷纷被勾住了魂。“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上面那个略带夸张的场景,真实反映了当地群众对这一民间戏曲剧种的喜爱。2006年5月20日,“一勾勾”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一传统曲艺之花更添光彩,静待绽放。
历史悠久 广泛传唱“一勾勾”是高唐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据老艺人介绍,该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由于其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一讴吼、一讴吼的”,因而得名“一勾勾”。“一勾勾”的流传地域很广,以高唐、临清为中心,传播至德州、惠民、济南、泰安、潍坊以及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南部。随流传地区的不同,该剧种又有了不同的名称:滨州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是因它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名;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一勾勾”所使用的舞台语言是高唐一带的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除在四声调方面的差异外,在某些字的读音上亦有明显区别,如扔(reng)读棱(leng)、呆(dai)读办(ban)、肉读篓(lou)、人读赁(lin)、就读斗(dou)等。由于四声调和汉字读音的差别,使“一勾勾”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后继乏人 期待新生
“一勾勾”演出形式古朴,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一般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组织演出。在过去,演员白天劳动,如帮工、锄草;晚间唱戏,乡人常称之为“锄草班”。农闲时节,演员们也经常在农村集市、节日组织演出。
但在今天,随着娱乐方式的日益发展、更新换代,传统戏曲剧种“一勾勾”面临着多元娱乐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城镇,大部分人没有欣赏这一传统剧种的习惯;而在农村地区,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无心学戏。与现在影视、艺术等专业院校报名火爆的情况相比,“一勾勾”的表演者大多风烛残年,传承后继乏人。
传统剧种“一勾勾”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方的努力合作与相互配合才能够让它代代传唱。随着“一勾勾”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聊城地方各级对戏曲传承不断加强重视,高唐县演唱“一勾勾”的艺人也在不断增加,使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魅力,在高唐古老的土地传唱,这朵鲁西北的民间艺术也必将继续绽放。
新闻推荐
“五一”小长假,方特东方神画打造的唐风古装秀将精彩上演。开心过方特东方神画活动多优惠更多对许多市民来说,为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选一个近郊游目的地已经提上日程。4月29日至5...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