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枣树沧桑于家庄
于夫
在普集镇于家庄于氏祠堂门外的红石崖畔,有一棵小枣树。树下石碑书曰:“父老传云先有小枣树后有于家庄”。立碑的时间是民国元年,“于联铤撰于成烈书”。查于家庄《于氏世谱》,二人分别是于家庄于氏19世和21世。那么,小枣树究竟“先”在什么岁月?于家庄人就谁也说不清楚了,只留下了一些代代相传的故事。
根据《于氏世谱》记载,于家庄于氏先祖于德清本是北平省真定府枣强县(今河北省枣强县)人,由于山东连年战争,又有一场大瘟疫,山东人口锐减,村庄十室九空,章丘“东乡十九图九甲仅存王、李二家而已”(乡、图、甲为当时行政编制)。于是,元朝为加强对山东的统治,下令从山西、河北向山东强制移民。于德清便是强制移民中的一员。
本来,于德清是变卖家产和瞎眼母亲、妻子芦氏举家迁移章丘的。谁知到了平原县被一场大风雪阻路,滞困在了一家小客店中。母亲经受不住背井离乡旅途风寒的颠簸,在客店中含悲与世长辞。夫妻二人相商,又变卖了些行李,将母亲“载棺归葬于枣强”。祸不单行,于德清葬母之后,妻子又病倒了。百药不医,又凄凄泪流别夫而去。于德清葬妻哭母,痛不欲生。但又难违官府严酷的移民法令,只得又挑起了简单的行李,重新登上了移民之路。
于德清只身来到章丘十九图九甲齐家坞村时,已是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因“一坞田宅,尽被李氏兼并”,只得寓居普集镇,肩挑货担,走乡串村,做些小买卖维持生活。齐家坞李家是当地的富甲之户。其家所养的小猪牧放时,前者已达村东北的盘龙山巅,后者还未曾走出栏圈,可见猪群之多。但是,家有一大龄女,性刚烈而少姿容,数次媒妁都未成婚。李家见于德清勤俭忠厚,孤身一人,便托媒传话,愿以小宅一处,山坡地五亩为陪送嫁妆,将女嫁与于德清为妻。于德清应允。自此齐家坞村有了于姓一家。
于家就像村西红石崖畔的那棵小枣树,虽然风吹雨打、霜欺雪压,但它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根系牢牢地扎进岩石缝里,吸吮着山根大地的营养,枝干如红铜浇铸一般,傲骨凛然,年年开花,岁岁结果。兴许是“枣树-枣强”音韵与字意的原因吧,于姓人丁每至小枣树旁时都要驻足,去怀念家乡枣强,追思家乡的亲人,感悟小枣树的生存精神和能力。渐渐,小枣树成为了于氏人家自强不息的图腾崇拜和心灵感应的奋进标徽。逢年过节,他们开始了对小枣树的祭拜,就像山西移民祭拜槐树一样。
至明初,李姓人家搬出村庄,择地另立新庄。王姓无嗣,自然销户。自此,齐家坞便为于氏一家之天下了。于氏家族在齐家坞人丁兴旺,发展迅速,数十年后,已是“广厦千间赫赫巍参北斗,腴田万顷井井独甲东乡。”于是,便将村庄先改名红石河村,又更名于家庄。以后的岁月,于家庄人丁愈旺,人才辈出。在明清两朝,就有庠、廪、贡、太学生近200人,取得功名者甚多。他们或为县吏、训导、知县,或为千总、按察司吏与京官,光宗耀祖。在清朝康熙年间,还出了一个进士于振宗,任户部四川清吏司主事,也当过钦差大臣,监督国家粮仓。死后朝廷赐匾,为于氏家族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可惜大匾被毁于200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民国时期,于家庄还出了一位教育家,名字叫于璜鑫。他先后在菏泽县、东阿县、济阳县任教,1913年又任章丘县劝学所所长。以后又赴济南师范、曲阜二师、金陵大学等地任教。1925年返乡在于家庄成立“龙溪公学”,培养人才,宣传抗日。在长白山石峪寺成立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的李曼村、宋曰生等人都曾受教于该学校。
沧桑于家庄,风雨中的小枣树见证了这一切。小枣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生长在红石崖畔,风风雨雨数百年。战争没有摧毁它,瘟疫没有吞啮它,迎风傲雪,春华秋实。但是,它没有躲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席卷华夏大地的文化浩劫,枝枯干折,伴随着清风而去了。
于家庄人永远怀念着小枣树。风雨沧桑,600多年过去了。于氏家族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枝繁。于氏血脉支系现已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了不忘历史,怀念过去,于家庄人在小枣树的原址上又栽植上了一棵小枣树。并将碑碣重新立起,让于氏后人世世代代瞻仰和祭拜。(选自章丘论坛www.sdzqnews.cn/bbs静如荐稿)
新闻推荐
本报济南讯(记者 韦勇)近日,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今年以来回收的60.8万盒过期失效药品,在济阳县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环保销毁。这是自全市开展回收过期失效药品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销毁活动。...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