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玉双凤浮雕匕3000多岁了,青玉双凤浮雕匕3000多岁了

德州日报 2012-10-31 17:14 大字

[摘要]昔逄公赏玩之物 今市博镇馆之宝

3000多年前的一天,被分封到现今济阳一带做诸侯国国君的逄公驾鹤西去,子嗣将其生平最喜爱的一件玉匕放入墓室陪葬。3000多年后,这把玉匕静静地躺在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历史。

10月30日,记者走进市博物馆,在二楼展厅看见了这件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青玉双凤浮雕匕。这件宝物,长13.6厘米、宽3.8厘米,色青绿,光润半透明,器形为扁平长条状,它身后的电子显示屏正全方位、各角度地展示着它的精致与神秘。

该玉匕为西周文物,济阳县刘台遗址一号墓出土,其顶端和两侧有对称的脊牙,下端为双面刃。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刘台遗址一号墓遗址曾遭破坏,部分器物被老百姓捡回家中,这把玉匕正是其中之一。 1979年3月在济阳县刘台村村民手中征集而来,1992年3月,经省文物鉴定小组台立业、关天相、崔明泉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

该玉匕纹饰雕琢技法具有鲜明的特征:它独创斜刻的宽阴线同细阴线组成的双钩线条刻画成凤鸟形象。所刻线条多为弧线,圆转流畅,一气呵成。其器形规矩,纹饰层次分明,布局匀称优美,和商代中晚期粗重硬直的双线几何形纹饰相比,有较明显区别,为春秋战国制玉业第三次制作高潮奠定了基础。匕上的凤鸟呈侧立姿态,嘴长微曲,头上高冠圆眼,两翼上翘,长尾上卷超过头顶又下垂于胸前,足分两趾,鸟腿雕刻出发达的肌肉,粗壮有力。这种类型的鸟,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神鸟的凤鸟。应该说,该玉匕上的凤鸟纹已具备写实的特征。

从出土的西周玉器发现,这一时期一方面玉器的造型纹饰题材乃至雕刻刀法仍大量沿袭商代晚期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许多新的题材和技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蜂鸟纹”。这种纹饰是西周中期玉器、青铜器上最流行的纹饰,现存市博物馆的青玉双凤浮雕匕上所雕琢的上下两组凤鸟纹,正是西周中期凤鸟纹的典型形象,从总体上呈现出了过渡性特征,为春秋战国的琢玉工艺奠定了基础,对研究西周时期的艺术形态和制玉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玉匕的造型和纹饰上看,它应为贵族当时赏玩的器物,据传是当时在济阳做诸侯国君的逄公之物。其所在的刘台遗址位于济阳曲堤镇姜集管区刘台村西,面积2万余平方米,又称逄氏墓地。

该墓中间为冢子状,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9年、1982年、198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墓地中的6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尤以6号墓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组合为6鼎5簋,符合诸侯墓级别,且器物大多带有“逄”字。 《左传》中有记载:“昔爽鸠氏居之,季则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大王因之。 ”

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韦昭注解:“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逄伯陵,殷诸侯,姜姓”有学者考证,商时逄在青州、临朐一带,从出土“逄”字铭文铜器推测,商末时齐地为薄姑所有,逄国已西迁。也就是说,距今约3000年前,逄公已被分封到济阳做诸侯国君了,而且姜集之“姜”由此而来。不仅如此,铜器铭文还证明,西周昭王的女儿嫁给了这位国君,可见逄国通过联姻,与周王室保持着密切联系。

□本报记者 吕爽

新闻推荐

山东济阳发现一处 两室唐代砖雕壁画墓

山东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日前发现一处两室大型的唐代砖雕壁画墓,并出土一块保存完好的刻有“唐故顾府君墓志铭记”的墓志铭。考古人员表示,这种规格的唐代墓比较罕见,具有较大的考古...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