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哈叭沟村:村名好记,西瓜好吃

济南时报 2012-10-30 00:13 大字

哈叭沟村村民正在搬运刚刚采摘的青椒 记者韩璐莹 摄□本报记者 韩璐莹

“哈巴狗”?“哈叭沟”!济阳县太平镇有个“哈叭沟村”,乍一听还以为是“哈巴狗”。村支书董强说,正是因为这个有趣的村名,让很多人听一次就能记住这个村子。

那这个村为什么叫“哈叭沟”呢?10月23日,记者来到村里一探究竟。

“哈叭沟”来自“喇叭沟”

今年66岁的陈万江是哈叭沟村的前任村支书,得知记者奔着村名的来历而来,他打开了话匣子。“哈叭沟”是由“喇叭沟”演变而来的,“喇叭沟”顾名思义就是村里有一条喇叭形状的沟渠。陈万江告诉记者,很早之前,黄河决口,河水就会冲刷出许多沟渠,其中有个沟渠看起来像个大喇叭,而现在村子的位置就在这个喇叭沟附近,所以取名“喇叭沟”,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发音的变换,慢慢变成了“哈叭沟”。

陈万江称,前些年村里80多岁的老人曾给他讲过村子的来历。据传,在古代,因黄河水决口,而人们的治水能力还不够,现在村子的位置根本没有人居住。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来了几个逃荒要饭的人,走累了,他们就在沟渠的大坝上搭了帐篷休息,过了几天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干脆就长期在此要饭。后来,在这搭帐篷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小村庄。

地势低,外出很困难

陈万江告诉记者,黄河水之所以流到这里,就是因为地势低。董强拿济太路做标杆,村里的路能比济太路低3米左右。前些年,遇到雨天,村民都无法出门。陈万江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下大雨,一个下午的时间村里的雨水就能没到肩膀,当时淹死了不少人,房屋也倒塌了很多。

说起以前,今年40岁的董强笑着说,记得小时候,他的舅舅去地里干活,出门都是划着木筏子,要么就是坐在自家的大箩筐里,拿着木板划着水去干活。

水多,路就不好走。由于村里都是土路,一遇水,路就变得泥泞起来。陈万江称,在他印象里前些年就没怎么出过村子,一年四季路上都是黏黏的。董强不好意思地说,他1997年结婚,当时村里的路非常泥泞,小轿车转两下车轮就走不动了。但也不能让新娘子走进家门啊,只好找了一个五菱车拉着轿车进了村。“那叫个漫长啊,本来10分钟的路,结果走了2个小时。”说起父辈的迎亲,董强更觉得有趣,他的父母亲是打着伞、踩着泥走进新房的。董强打趣道:“有些人干脆不娶外地媳妇,省得走这么难走的路。”说完他呵呵地笑起来。

挖沟渠、铺公路,让村里人走出去

“地势低,我们就挖沟渠排水。”陈万江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及时排水,村民都自发组织挖沟渠。今年60岁的赵兴春是村里的老教师,他清楚记得,年轻时下了班就回家挖沟,那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一齐忙活。“想起那时,还是很幸福的,也许是共同经历了劳作,村民都非常珍惜这份共患难的感情。”赵兴春说,直到现在,整个村里的人都非常团结,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一句话大家都会过来,即便在外地打工,一个电话对方就赶回来。

人工挖的沟渠比较浅,大约2米。2005年,董强当上村支书后,他和村民一起重新挖深沟渠,深度达到了5米左右。“有了这些沟渠,再下大雨也不怕了。”陈万江说,这些年村里也在不断地垫土,地势稍高了一些,当年的“喇叭沟”已经看不出来了。

2006年,董强又带着村民修了路,如今,进出村子都是柏油路了。

新闻推荐

气温骤降,感冒频发感冒患者增六成,小患者居多

时报10月29日讯 (记者王闯)近两周来,到医院看感冒的县城居民开始增加,其中小患者占大多数。专家表示,近期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居民应注意保暖,谨防感冒。记者从济阳县人民医院了解到,近两周来医院...

济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