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仁风镇东街村“第一书记”杨振鹏“铺好路,带领乡亲们致富”

济南时报 2012-08-28 00:32 大字

杨振鹏(前)在东街改造施工的现场,与施工人员一起清理路面上的石块。记者张刚 摄□见习记者 王沛 实习生 张立婷“第一书记”名片:杨振鹏,济南人,1977年5月出生,济南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应急抢险中心办公室主任,目前挂职济阳县仁风镇东街村“第一书记”。

“咱们村里新修的两条路,比省道还‘高级\’,以后出门可方便多了。”“多亏了杨书记给村里修路,要不然咱们整天还要在‘泥水汤\’里走呢!”在东街村,村民间类似这样的对话逐渐多了起来。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相继开进了仁风镇东街村,村里的道路封了,固定的集市撤了,村民们想出村还要绕到别的路,但东街村的百姓说,这些“不方便”都是暂时的,村里铺路了,他们心里高兴,生活也有了盼头。

“等铺好了这两条路,10年甚至20年内都不用再修。”东街村“第一书记”杨振鹏告诉记者。“这两条路已经达到省道甚至国道的标准。”

村内见闻:铺路进入“冲刺”阶段,8月底前完工

8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东街村,在村里的东西主路上,平地机、压路机等大型施工机械正在作业。“东西主路全长1100米、10米宽,目前正在铺水稳层(记者注:水泥稳定碎石层),等铺完水稳,再‘养\’上六七天就可以做硬化了。南北主路长1350米、6米宽,预计明后天铺沥青。”

顶着午后的太阳,杨振鹏拿着尺子测量着水稳层的厚度,大滴的汗珠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按照现在的进度,8月底前就可以全部完工了。”

杨振鹏告诉记者,工期原本定在8月15日结束,但前几天的阴雨让工程延迟,“一遇到下雨天,工期就要拖延,但我保证8月份就能完工,现在施工队伍正全力‘冲刺\’。”

村民李女士告诉记者,从开工到现在,才用了两个星期,原来坑坑洼洼的门前路已经变了“模样”,“原来的路特别难走,一到下雨天,路中间全是积水,不下雨的时候尘土飞扬。眼看路就要铺好了,等过两天再上层‘油\’,我们就彻底告别尘土路了。”

发现问题:“村里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如何想到给村里修路?村里原来的路是什么样?杨振鹏告诉记者,他5月29日来到仁风镇东街村,初到农村的他对各方面都感到陌生。“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济南市区,从来没在农村待过。”为了尽快适应“第一书记”的角色,杨振鹏每天都往村里跑,询问村民需要解决的困难。

“老百姓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村里的两条路,我住的地方离村子有一段距离,每天骑自行车来村里,经过这两条路的时候也感觉确实不好走。”杨振鹏从百姓口中了解到,村里的“前街”是由村民集资修建的水泥路,宽3米左右,路面较窄,而且未能通到村东头。东西主路则是2007年修建的,已经老化严重,“我考察了东西主路的路面,发现它的路拱建得比较低,经过车辆常年碾轧,已经基本被轧平了。而且,路两侧没有下水道,一到雨天,雨水向路中央聚集,路上经常积水,部分路面也破损严重。”

村民们还向杨振鹏反映,村西头连接国省道的两条街道没有铺沥青路面,大风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村民们告诉我,这两条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专门去街上观察,看到汽车从前街开过去后,呛得路边的村民捂嘴捂鼻子,附近还住着老人和孩子,出门很容易被坑坑洼洼绊倒,发生危险。”

除了不方便村民的日常出行,东街村破损的路面还影响了村里西瓜的外运外销。“我们仁风主要产富硒西瓜,特点就是皮薄,因为村里的主路坑洼不平,每次往外运西瓜的时候,就算再小心开车,也会碰坏一部分。”村民卢先生告诉记者。

修路始末:市交通局投入300多万元,按省道标准铺设

听了村民们反映的“行路难”问题,杨振鹏开始对村中道路的考察。经过1个月的调研,杨振鹏基本掌握了东街村内的道路情况,并向市交通局党委进行了汇报,“7月16日,市交通局的领导听了我的汇报,第二天就来到村里考察调研。济南市公路局公路技术管理处负责设计及现场测量等,7月24日就把设计方案拿出来了。”

随后,济南市交通局、济阳县交通局等根据设计方案制定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案,“按照方案,我们将对东西主路的路面进行局部挖补,再加铺一层水稳。南北路则铺上两层水稳,加上一层格栅,再铺上两层沥青,为了保证道路的绝对坚固,计划铺沥青的总厚度为7厘米。而在水稳层和沥青层中间铺格栅的目的是均匀密度,防止沥青裂缝,这样就可以相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施工方案确定后,7月25日,挖掘机、料车、装载机等成套的大型施工机械出现在东街村的两条主路上,正式开工作业。在施工期间,东街村的东西方向主路和南北方向主路全面封路,禁止车辆通行。

杨振鹏说,这次村里修路,济南市交通管理局投资共计300多万元,两条主要道路完全按照省道标准进行铺设。“铺好路后,我们还计划在路面上画上热熔标线,因为我曾在晚上考察过,这两条主路上的照明设施比较差,如果画上热熔标线,可以在夜晚反射亮光,帮助驾驶员看清路面。其实,这种热熔标线只在高速公路上才有,村里的道路很少能看到这种标线。总的来说,村里新修的两条路还是按较高标准修建的。”

村民支持:撤掉集市,村支书住进大棚

听说村里要修路,还要封街,原本在路边摆集市的村民们没有不满和反对,反而表现出了理解和支持,并自愿撤掉了集市。村民告诉记者,修路关系到全村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大家的配合。“我们的集市可以换地方,但修路是村里的头等大事,一定不能耽误。”

杨振鹏说,这次修路能够顺利开工,多亏了村民们的配合,也离不开村支书宋汉华积极地协调工作。“开工以后,来了一名施工监理,当时找不到地方住,宋书记就把自己家里有空调的房间腾出来,让监理队长住,他自己却跑去大棚里打地铺睡觉。看到这一幕,我当时很感动。”

据杨振鹏介绍,仁风镇民风淳朴,东街村村民普遍热心肠,乐于帮助别人。“我去镇上开会,把自行车放在门口,等开完会,自行车却找不到了。后来才知道,是好心的村民看到我的自行车在太阳底下暴晒,就帮我搬到了阴凉处。这些小事让我更加坚定信心,要把这条路铺好,帮他们实实在在地干件好事。”

下步打算:发展大棚种植,让富硒西瓜产业化

杨振鹏有个计划,等村里铺好路,他要在东街村推广大棚种植,逐步帮村民们增产增收,但他目前遇到了难题。

“从2011年起,镇上统一规划高效设施农业,在东街村流转了约150多亩土地,计划兴建50个高温大棚,鼓励村民建高温大棚种植仁风富硒西瓜,但是村民们考虑一个大棚就要花费12万元,投资太大,只有12户村民投资建设,共建起了17个高温大棚。归根结底,是因为很多村民的思想没有彻底转变,认为大棚种植风险大、投资大,自身又缺乏经验,他们说还不如外出打工。”

杨振鹏表示,高温大棚虽然投入大,但只要经营得好,一般2-3年就可以回本。他替百姓算了一笔账,“一个高温大棚占地约3亩,每个大棚有1万元钱的国家补贴,我和种大棚的12户村民都交流过,去年他们在大棚里种植了西瓜、甜瓜、西红柿等,每个大棚的收入一般可达到6万,最差的也有4万。其实,大棚种植能够很快就看到收益。”

既然高温大棚的投入对百姓们来说难以接受,那么能不能转为投资相对较少的拱棚呢?为此,杨振鹏专门去附近的吕家村考察,“吕家村用的拱棚,每年投资8-9万,占地约4亩,一年可以有8万多的收益,当年就可以回本。”

杨振鹏有个想法,先帮村里承包大棚的12户村民富起来,“等村里的集体收入增加后,村里可以盖起来一批高温大棚或拱棚,让有想法但资金不够的村民承包,这样每年他们也可以有2-3万元的收入。”

“富硒西瓜是仁风的特色产业,要形成规模化经营,帮农民开拓一条增收的新渠道。”杨振鹏说。

新闻推荐

巧媳妇计划明年五一投产

时报8月27日讯 (记者李栋印)8月24日,济阳县召开巧媳妇项目调度会。根据计划,巧媳妇计划明年五一投产。巧媳妇食品项目由山东巧媳妇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4.3亿元,规划建筑面积9万余平...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