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黄山茶的创新之门

黄山日报 2021-09-06 01:26 大字

□本报记者李晓洁

得益于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独特生态小气候,一片片茶园绿洲在黄山的云雾缭绕与绿水青山中自在呼吸。经过采摘、分拣、搓揉、烘炒等一系列“裂变”,一片片叶子褪尽青涩,成为被竞相追逐的一口芬芳。

作为全国重点名茶产区和安徽省主产茶区,黄山茶历史悠久,但时光更迭,魅力与香味却历久弥新。其间的“密钥”——创新,值得说道。

重新定义“一片叶”的黄山味道

口感醇和、爽口回甘,这是冬茶与啤酒碰撞,产生的奇妙口感。2019年,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与中科大合作,走进新安江源头海拔800米以上的有机茶园,采用特殊工艺将冬季修剪下来的老叶制作成有机冬茶,之后再将萃取的冬茶精华和啤酒有效结合,一款琥珀色的冬茶啤酒成功面世。

首创“冬茶”概念和“冬茶啤酒”,新安源走在了“一片叶”的黄山味道的创意前列。“冬茶啤酒上市后广受消费者喜爱,年销售量达20吨。今年截至目前销量已达30吨,同比增加近30%。”公司总经理方素霞说。

“上个月,我们去合肥给一位客户做了一面黑茶电视背景墙,客户十分满意。”黄山市天方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东的神情里满是骄傲。作为黟县“五黑”之一,黑茶已成为黟县茶叶的标志,而工艺黑茶则是利用黑茶紧压、自然氧化等特性,结合古徽州“三雕”工艺形成的艺术品。“产品涵盖茶砖牌坊、茶砖长廊、工艺摆件、旅游伴手礼等,去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郑东说。

从杯中的一口芬芳,“变身”兼具观赏性与保值空间的艺术品,茶叶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铺就了黟县黑茶的创新之路。

数字化里“一片叶”的生产管理

从数字化里品茶香,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书写了这一生动实践。

作为智能“管家”,“天之红智慧茶园”工程为茶园绿洲的品质“保驾护航”。“通过该平台,管理人员可在公司总部查看茶园的实时环境数据,还可依据观测结果及时采取管理措施,制定和下达不同的灌溉任务,这不仅保证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能达到节水、节肥、省工、增效的目的。”企业负责人李晓丹介绍说。

据悉,这项工程的技术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的现代化茶园管理中都处于先进水平,而智能创新也为天之红茶叶带来了产量和价格上的惊喜。“该项工程让茶叶产量得到了15%的提升,价格也增长了近50%。”李晓丹说。

码箱机器人是联合利华立顿茶叶黄山生产基地里的“新基建”,即将在9月中旬启动使用,负责人项臻贤对此已有些迫不及待。“人工难以确保码箱的标准化和统一性,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不仅节省人力,还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一家茶企来说,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创新为驱动力,大胆拥抱数字化,为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已成为越来越多茶企的选择。

沉浸体验“一片叶”的文旅生活

茶,即人行草木间。新时代的茶业文旅弄潮下,如何将人置于天地草木,需要创新思维的迸发。

作为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名气很大,在产业发展和营销推介上亮点颇多。在“茶+文旅”这一路径上,猴坑村的触角同样敏锐。

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猴坑村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串联茶园基地、黄山猴坑茶叶有限公司等点,以采茶、制茶、品茶等为主要内容,开发了猴魁茶乡风情游精品旅游线路,迎来团队游、自驾游。今年,首届安徽美丽茶村名单公布,猴坑村榜上有名,这条路线也入选了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路线。为了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今年村里又在茶园基地新建了观赏亭,让游客品茗草木间的体验感更独特。

在黟县,古黟黑茶研学场所则是以黑茶文化为侧重点,面向学生群体,致力做好“茶+研学游”。讲好黑茶故事、传播黑茶文化,古黟黑茶研学项目包括黑茶制作、黑茶雕刻、茶艺表演及教学、茶博馆参观等,2020年,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该项目接待量仍达7000余人次。

每年,从黄山市80万亩茶园里,片片鲜叶走出深山,推开创新之门,走向世界各地,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新闻推荐

宏潭乡:产业发展画卷尽铺陈

记者日前走进黟县宏潭乡杨林村,一幅产业振兴的新画卷跃然眼前。“近年来,杨林村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