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蹄疾步稳

安徽日报 2020-12-06 06:23 大字

(上接1版)民营院团蓬勃发展,全省共有民营院团3900多家,数量全国第一,成为艺术繁荣发展的生力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出台《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与2016年相比,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面积分别增长54%、42%、21%、21%。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从不足30%提高到96%。在全国率先建成安徽“文化云”,网上监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全省1795个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年服务超过1亿人次。“文化扶贫·携手小康”惠民巡演累计超过1万场,“送戏进万村”年均演出2万多场。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增47处国保单位,总量达175处,居全国第10位;新增省保单位207处。寿春城等5处大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省66个县(市、区)进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31个红色旅游景点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全省有县级以上非遗5500多项,其中世界级3项,国家级88项;有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7000多名,其中国家级119人。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富有成效。“十三五”以来,全省旅游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万亿元。旅游人均消费首次突破1000元。黟县、霍山县等5个县(市、区)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产业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等贡献超过80%,文旅从业人员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10%以上。扶持333个重点旅游扶贫村,34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旅游累计带动脱贫40万人。4个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合肥、芜湖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目前,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8.13万个,旅游生产经营单位3.3万个。

安徽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举办“欢乐春节”“安徽文化旅游年(周)”“美好安徽海外推广”等彰显徽风皖韵的品牌活动,促进安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围绕长三角产品互联、市场互动、游客互送,策划打造“七名”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以及美食、休闲、“高铁+”等专项产品,长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成效初显。

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走向“数字化”。“十三五”以来,全省旅游景区、互联网营业场所视频监测平台建成,实现实时监测和流量调度。“游安徽”App上线运行,“一机在手,畅游安徽”。96项省级文化和旅游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安徽文旅标准体系。

新闻推荐

黟韵悠悠溢新香

方丽玲入秋以来,微信群中不时看到有关黟县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的纪念文章,每每读来都生起“欲说还休”...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