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乡愁在黟城 ■ 江志伟

安徽日报 2020-10-30 06:49 大字

黟城,曾几何时,许多外地人恐怕连读都读不上来,就更别说对她的知晓了。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解说角度——驰名中外的“天下奇山”黄山,最早就叫黟山时,人们才一个个投来识之恨晚的啧啧赞叹。现在,当然是另当别论了,打从黟县的西递、宏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之后,“黟城”,也便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词汇。

大概由于“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缘故吧,三五朋友相聚时,我常常会助兴念叨起我的黟城经来:那儿的天好,“诗仙”李白曾去那儿寻找过艳阳,留下了“浔阳台”的古迹;那儿的地好,传统土特产有让人牵肠挂肚一辈子的香榧、食桃、千张酥和腊八豆腐;那儿的山好,每一座“环城皆山也”的山峰,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与传说;那儿的水好,漳河绕城蜿蜒,横沟穿城而过,每一条绿水都藏有一曲幽雅的乐章;那儿的人好,个个都是桃花源中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张口就是那柔软喋喋的黟县乡音……

记忆中的黟城是有城墙、城门洞的,现在当然已经无处可寻了。可老辈人的口中,却还常常挂着一串串“南门头”“城墙下”之类的地名,加上四周环绕着的一圈密不透风的山峦,旧日的黟城,倒真的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了。印象最深的城门洞,应该是去碧阳小学上学时每天一路爬坡经过的最高、最大、最宽敞的城门洞了。之所以印象特别深,是因为洞中两侧两条用作石凳的巨大、光滑的长条青石板,每每成为我们上学、放学途中玩耍或做作业的地方。

城不大,几条宽不过五尺、采用“黟县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呈十字形南贯北伸,直抵城门外,分别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其中最长的北街,便是“店铺相对出,夹窄石板街”的主要商业一条街,百货店、食品店、酱菜店、文具店、药材店、裁缝店等鳞次栉比,扮美成了街景、迎接着乡亲。十字交叉处还建有空中楼阁,阁下自然成了凉亭,这便是颇有些名气的古黟城地标性建筑“街心头”了。

我的孩提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街心头”的亭子里。那些忙碌了一天到这儿来卸疲解乏的大人们,三三两两靠在周遭店铺里的柜台边,或者坐在亭子里的靠墙长凳上,听那广播站喇叭中播的天气预报和黄梅调,很是悠闲惬意。孩子们则闲不住,还是疯跑着玩捉迷藏。我呢,兴趣却在那亭子墙壁上挂着的、由黟县文化馆编制并定期更新内容的“夜光报”上。这其实就是一大块玻璃橱窗,只不过手抄报版面后边安了灯泡,每到夜晚便亮起来。读新闻、学新字,倒也长了不少见识,直到里边的电灯泡换成了日光灯时,我也就恋恋不舍地离开黟城外出求学去了。

当我吟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再作故乡黟城行的时候,便一头扑向“街心头”——我心目中的热闹处去了。那空中楼阁已不复存在,石板小街也代之以水泥路面,眼前的景象比我预想的更热闹些。但见整条北街两旁的好多家店铺门口荧光闪烁,人头攒动;人们有的翘首,有的踮脚,都在争相观看电视节目呢!黟城是好客的,仅有的几台电视机都喜欢摆到街面上来。我挤在露天电视观众群中,淹没在亲热无比的乡音里,沉浸在“山城一条电视街”的特有氛围中。

之后,我常常写信询问弟弟,关于电视街的情况。记得那年春风吹红阳台上的紫薇花的时候,我收到关于黟城的消息:“哥哥哎,你再来黟城的话,就看不到电视街喽!如今人人家中都有了电视机,谁还愿意跑到街头上去看露天的?”记得那天读罢弟弟的来信,我激动地一把抓过笔记本,颤抖着笔尖,奔泻出这样一行字:“黟城,您美得更含蓄、更内在、更坚实了!”

诗言志,歌咏情,几多乡愁在黟城。闲暇时,我写下自己关于黟城的乡愁。记得那时,妈妈和舅舅每次都要起早为外出求学的我送行,每次都要在鸡啼声中穿街走巷,到黟城汽车站去搭早班车……

新闻推荐

战冬梅为黟县民宿发展支招 深挖文潜形成优势

樊成柱/摄“民宿对推动乡村旅游,提升乡村经济、产业经济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次全省民宿大会放在黟县召开,就是因...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