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溪村: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蝶变
“哼哼……哼哼……”走近黟县柯村镇宝溪村村民盛明松的家,还没进门就听见了猪发出的欢快叫声。“我家养了6头黑猪,其中一头即将下崽。靠着养猪种茶,去年我家挣了9万多元,两个女儿也都工作了,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盛明松乐呵呵地说道。
位于黟县西北部的宝溪村与祁门县、池洲市石台县接壤,“鸡鸣三县”的宝溪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产业结构单一,全村收入主要依靠茶叶,集体经济几乎空白,乡村建设严重依赖“等靠要”。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后,便与村两委认真分析村情,多方研究讨论,积极寻找摆脱贫困的“良方”。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级班子,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组织基础。2018年,宝溪村平稳有序地完成了第十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真正把党性强、有思路、能担当、群众信任的人选出来,在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同时,顺利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新队伍带来新气象,好班子引领好民风。换届以来,村两委将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一方面,班子成员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做给党员看,带着党员干,主动上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村两委结合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在村委会办理便民服务事项、即办事项、代办事项、远程服务事项等180余项。“现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对我们的满意度逐渐提高,有了大家的认可和信任,村里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就顺利多了。”村支书陈海山感慨地说。
有了“领头羊”,村民更盼望着能早日脱贫致富。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千方百计探索发展途径,然而寻找“良方”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刘德华告诉记者,起初,村里上的是“短平快”项目,希望能在短期内让村民获得收益。看到别人种大蒜、种菊花赚钱,大伙就跟风种,可是由于缺乏种植经验,更缺乏对市场的科学判断,结果事与愿违,大蒜、菊花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部分亏损,影响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经过多次走访调研、联系企业、征求群众意见,宝溪村最终决定发展油茶和紫竹种植项目。“目前我们已经在平天岭种植油茶30亩,预计5年之后,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万元收入。同时,我们和浙江等地的紫竹加工企业进行了洽谈,预计4年后,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上。”刘德华说。
为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宝溪村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发挥企业在技术、管理及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并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发展农村电商等,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村民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土地流转费分红等多种收入。截至2019年,宝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3.53万元,全村40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9936.26元,稳定增收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县两级的支持下,近年来,宝溪村累计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800余万元,建成村级茶叶标准化生产厂房一座,亮化主干道路10公里,全村13个村民组全部通硬化道路,硬化里程达25公里,修建林区道路10公里,水渠灌溉18公里,实现了“户户通上硬化路,家家喝上洁净水”的目标。
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如今宝溪村通过实际行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源泉动力,激励并团结广大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双促双赢”效果。
·叶有辉李晓洁祁俊·
新闻推荐
星报讯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2日发布了2020年1至4月全省61个县(市)PM2.5浓度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名单...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