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产业发展照亮脱贫前行路

黄山日报 2020-06-06 07:39 大字

白天采茶、晚上制茶,这是黟县柯村镇湖田村贫困户王秋生和妻子整个茶季的生活。“2016年,我借助金融扶贫政策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购置两台茶叶加工机器做起了茶叶加工。去年整个茶季挣了4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初夏时节的王秋生一家依然在忙碌,他捧着制好的新茶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扩大了规模,收购周围村民的茶叶加工,预计收入还会增加,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啦!”

像王秋生这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的贫困户只是湖田村脱贫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既无湖也无田的湖田村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有贫困人口36户84人,当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4000元。”湖田村支部书记何孔荣一句话道出了扶贫艰辛。“想拔掉穷根,大家琢磨着还是要发展产业!”2014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湖田村开始了产业脱贫的积极探索。村两委流转100余亩抛荒土地种植水稻,由于缺乏经营经验,一年忙下来成效却并不明显。“总结经验教训,大家觉得还是要引进经营主体发展生产。”何孔荣介绍说。2016年,湖田村与黟县有农公司联合成立农友合作社湖田分社,引入“田川模式”,采用社会化管理,提升优质水稻种植经济效益。当年仅水稻种植就给村集体经济增加约3万元收入,这让湖田村看到了产业扶贫的希望。

初夏时节,湖田村的青梅基地里,才结出的青梅果青翠欲滴。尝到合作社种植管理水稻的“甜头”后,2017年底,扶贫工作队队长严月全看到青梅种植前景良好,且适于山区发展,便和村两委利用流转的50亩抛荒地种植起了青梅,并引进顺平家庭农场管理。今年村里又继续扩大规模,流转了28亩退耕还林地继续种植青梅。顺平家庭农场入驻后,实施“四带一自”民生工程园区建设,在青梅基地里还兼养黟县特产黑鸡。2000羽黑鸡以青梅地里的青草为食,既减少人工除草费用,又降低养鸡成本。严月全高兴地介绍说:“这个基地去年吸纳了村里10余户贫困户务工,实现人均增收达1000元。基地预计2023年青梅丰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乡村有了产业,农民才能在家门口赚到钱,农村才能真正活起来。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扶贫工作增加后劲。近年来,湖田村瞄准产业扶贫,立足山区特色,鼓励农民大力种植香榧、黄精等,同时对木竹、茶叶等传统农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9年,村集体经济已达到11.44万元。

走上脱贫之路的同时,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每天早晚,严月全和扶贫队员们都会利用散步的时间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意。“与村民熟悉了,他们就会什么话都跟我说了。”在聊天中,严月全了解到村民们急盼完善基础设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诸多不便。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扶贫队和村“两委”齐心协力,先后完成两座危桥改造,新建了农民文体活动广场,修建800米灌溉水渠工程,实施14公里河道清淤项目,建成杨家湾便民桥及8.4公里乡道扩宽硬化等等。这些硬件设施的改造不仅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脱贫后的湖田村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如今,湖田村正在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建设仓储仓库冷藏保鲜库,解决茶叶加工后的储存问题,同时还围绕特色种养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务工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让村民脱贫致富之路迈得更加稳健。“我们不仅要脱贫,更要致富。”谈及湖田村未来,严月全和村“两委”信心满满。

·李晓洁叶有辉祁俊·

新闻推荐

摆摊 迎接充满烟火气的夏天

“地摊经济”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简单地说,“地摊经济”就是指通过外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为了助力疫情之...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