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登

黄山日报 2020-01-08 04:12 大字

□民革黄山市委员会

关于加快黄山市旅游模式转变的建议

一、改变传统观念,学习创新思维,要有发展的眼光。建议明确免门票的拉动作用,认清交通便捷的积极影响,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减免门票,摆脱门票依赖。建议理清经营主体,并针对性施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黄山市已成为“研学”的重要目的地,“研学”旅游发展较快。但住宿接待规模不足导致许多团体无法承接,亟需解决。另外,由于无“会展中心”,导致大量大型会展活动无法承接,“会展经济”未真正破题。交通方面,短期内要建立“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实现游客无障碍直达各景区的公共交通环境。远期要加快推进旅游轻轨环线建设。不断健全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提供旅游路线规划推荐、景点介绍、景区内导览讲解、餐饮、住宿、文旅产品推荐等功能,实现“一机在手,畅游黄山”。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景点。

三、深挖旅游产业链效益。

建立产业链利益再分配模式。联合产业联盟,依靠官方平台,建成政府主导,服务产业的一站式平台。商户入驻,平台导流并参与营收分成或收取服务费。平台收益反哺景点,由前期政府补贴过渡到景区参与产业链盈利再分配,共同培育做大整体市场。

深挖文化品牌价值。鼓励各景区对文化内核进行深度开发,打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文旅产品,进行差异性销售,开拓收入来源。

个性化开发引导体验式消费。景区结合自身,发展具有特色的体验性服务实现增收。

□民盟黄山市委员会

走实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一是要走实贫困学子上学“最后一公里”。建议统筹安排全市特教师资,组织爱心支教队伍,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开展结对帮扶。加大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政府购买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引进志愿服务队伍,鼓励支持贫困山区学校引进专业教师,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加强跨区域教育合作,支持各地探索合作办学、对口帮扶、捆绑发展、集团化办学等模式,特别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之间成立教育协作体、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等。加快建设网络联校,依托优质学校,整合、输送名师和优课,破解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

二是要走实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最后一公里”。建议严格落实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核编政策,建立乡村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推动编制适当向贫困地区乡村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农房开办乡村幼儿园,实施山村幼儿教师支持计划,通过专项公费定向委托培养、在“特岗计划”中适当安排、富余中小学教师培训转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等途径,吸引优秀师资到山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参照“学习强国”学习达人景区优惠活动等,配套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三是要走实多方协作参与“最后一公里”。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扶贫工作的总揽统筹,建立健全多部门在内的教育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凝聚教育扶贫保障支持力量,持续加大教育扶贫经费支持力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渠道。进一步完善教育脱贫攻坚督查考评制度,构建完备有效的教育扶贫监督机制和实施问责评估制度,形成教育扶贫工作项目“制定-执行-检测-改进”良性循环。

□民建黄山市委员会

大力发展黄山民宿业的若干建议

一、立足品质,强调服务。定位于品质,让细致的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优质旅游,必须强调品质。

二、诠释文化,强调生活。必须对徽文化所蕴含的生活内涵进行解读,要将徽文化的这些属性诠释出来,并在民宿的建设和改造中加以体现,强调徽式生活,引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进而引领黄山民宿业发展的方向,也是避免同质化,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关键。

三、内外结合,精英引领。从民宿投资的角度来考虑,既要重视本地投资,但更重要是吸引外部投资。从黄山市目前民宿业发展的阶段看,还是应该积极引进外来的投资者,通过他们的投资建设,实现黄山市民宿业的引领性发展。

四、适度集聚,强化整合。适度集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品牌。整合发展、组织化发展是黄山市民宿业发展的关键。

五、强调融合,空间拓展。注重民宿实体空间的融合和拓展,结合民宿所依托的房舍及附属庭院,按照有机融合原则,适当进行改造,营造一个适度宽松同时又有机协调的房舍内部空间。

□民进黄山市委员会

关于黄山市“两山”转化路径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站位,高标准谋定城市发展方向。黄山市应该明确定位为:国际性风景文化旅游城市、风景经济发展示范区。即发展以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风景经济示范区。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政策性扶持,积极申报生态经济自由港、自贸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引进人才,为“两山”转化提供智力支撑。要探索市场化引才新机制,制定引力十足的优惠政策和落地措施。要为人才搭建可以施展拳脚、有所作为的平台。吸引人才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项目开发或者产品研发为依托,人尽其才。政府要围绕中心任务和突破方向重点挖掘、培养人才,不拘一格引进、重用人才,“两山”转化方面的人才就是我们当前的迫切需要。

三、挖掘一产,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结合黄山市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大挖掘、培育和建设优质特色小产区,打响黄山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形成面向长三角市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四、升级二产,大力发展园区绿色低碳经济。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制度,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入园,鼓励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机制,探索构建跨地区、跨园区的联合开发模式,切实做到合理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聚产业发展;结合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批附加值低、安全隐患大、资源消耗高、低端同质化的化工产品和生产企业,真正实现园区经济“两提升、两减少”的目标。

五、创新三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延长服务业内部产业链上做文章。发挥生态环境良好和全域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度开展徽文化研究。

□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员会

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化为美好现实

一、要以前瞻科学规划为引领,绘制乡村振兴蓝图。

规划引领注重特色。加快推进乡镇撤并、中心城区规划拓展,有序开展村组合并,引导资金、产业、人口向中心镇(特色小镇)、中心村转移。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依据当地自然地貌与文化特征,坚持“一镇一案”“一村一策”。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推进特色镇域风情风貌新塑造。文化旅游全域整合。开展沿新安江、沿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两条开发轴线、环屯溪中心城区、环黄山风景区、环太平湖、环西递宏村、环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一纵两横五环”骑行绿道网建设,将各地徽文化特色区进行串联。

二、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实施乡村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黄山公用品牌。持续做精名茶文章。

三、要以秀美田园风光为展示,重塑记忆中的乡情。

创新旅游业态管理模式。结合本轮机构改革,在旅游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强化全市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综合统筹协调。推进产业融合,逐步构建以观光为基础,以文化生活生态体验为特色,以休闲度假为重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消费需求的新型业态产品体系。

建设乡村文化“徽州样本”。依托闲置的古祠堂、古民居或其他废闲建筑物,建设村史馆、乡贤馆、好人馆、乡愁馆、研学讲堂。挖掘整理徽州民间故事、家训家书、乡规民约等宝贵资源,创新表达方式,讲好黄山故事。

四、要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关键,推进乡村创新创业。实施人才战略。抓好队伍建设。

五、要以常态化乡村治理为抓手,确保乡村繁荣稳定。强化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提升改善民生保障力度。

□致公党黄山市委员会

打造“黄杭飞地经济样板区”

一、出台政策文件。结合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黄山市融杭接沪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飞地经济”的实施意见》。明确“飞出地”(需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城市)和“飞入地”(黄山市)建立常态化的议事协调机制,成立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协调解决联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合作城市在园区成立管委会,负责园区投资开发和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国税、质监工作;黄山市在园区成立办事处,负责园区的社会事务,同时负责国土、规划、建设、水利、公安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围绕服务“飞地经济”发展,实施干部调配、挂职等制度,有意识地安排干部双向交流和培养。两地政府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明确合作与分享机制。

二、建设合作园区。前期在已经基本具备实施条件的高新区规划设立徽杭产业联动集聚区或产业园区,设立黄杭两市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负责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开发建设、管理运营,共同设立投融资公司,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为跨省级跨行政区划层面合作开发的产业集聚区和黄杭合作共建的开发区。后期可将产业集聚区升级为“黄杭特别合作区”(类似“深汕特别合作区”)。

三、打造样板示范区。率先提出“西杭州飞地经济”示范区概念,抢抓国家支持“飞地经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遇,全力把集聚区打造成为国家级“飞地经济”样板。

□九三学社黄山市委员会

提升“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统分结合,成立综合协调的应急指挥中心。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由市应急管理局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分类管理、区县和乡镇(街道)属地管理的三级应急指挥组织体系。

二是推进资源共享,建立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按照全国应急管理一盘棋一张网的要求,在“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建设一个具备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度、风险监控、预测预警、应急值守、应急保障、信息发布等功能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

三是强化人员配置,加快推动应急指挥中心发挥成效。建议除市应急指挥中心事业编制日常工作人员之外,通过招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专业值班、调度分析工作人员。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专常兼备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按照“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军地密切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救援模式,采取共训共练、救援合作的方式,建立以武警、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骨干,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医疗救援等为辅助,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为补充的综合救援队伍。

□市工商业联合会

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配套政策,在政府财政扶持、税收、项目用地、用工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二是因地制宜实施产业融合。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拓展农业多功能,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农业,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深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适当放宽土地流转和设施用地限制。优化土地流转流程,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运营,建设规模农业项目,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

四是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农业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对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备案制,优先满足其融资需求,享受利息优惠。

五是细化农业领域减负项目。建议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业全产业链的财税支持力度。

六是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转变,由保证“量”的供应向满足“质”的提高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发展新格局。

□黟县政协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保护全覆盖。建议扩大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投入规模,持续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大对全市古建筑一般性维护修缮的资金投入,抢修全市范围长期闲置、濒临倒塌的古建筑。

二、健全体制机制,增强保护自觉性。向先进地区学习,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管理协调机构,特别是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和综合执法机构。

三、支持展陈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乡村振兴,大力支持乡村文化展陈事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非遗文化展示馆、名人馆、村史馆、纪念馆、专题馆等文化展陈事业,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大力开展徽州古建筑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人的挖掘、申报和传承培养工作,大力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制定和实施《徽州古建筑工匠队伍传承和培育计划》,出台《徽州古建筑修缮技术导则》,使黄山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软实力持续增强。

四、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服务新业态。

□黄建敏

关于建设徽州文化大数据库并

形成产业化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梳理建立徽州文化数据库。该数据库将汇聚丰富的旅游业态和文化信息,包含景区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风景道、古道古街,以及徽州美食、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当季推荐产品等图文、影像信息,可针对个人用户和单位用户提供相关数据的查询服务、检索服务、阅读服务、移动APP服务等,实现数据内容价值最大化。

二、健全落实文化企业鼓励帮扶机制。由财政、文旅等部门联合建立徽州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落实上级文化项目补助、补贴等措施,实现财政政策、文化产业政策与企业需求的有机衔接。

三、创新打造徽州文化新经济。以“文化+文创”形成文创产业,深入发掘、利用非遗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徽州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将徽州文化转化为文创产业的发展优势,提升文创产业发展的质量,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相融合,形成“网红”文创产品,真正做到将文化、技术、商业融汇于生活。推出徽州古街模型,徽州博物馆名人头像玩偶、挂件等,打造徽州文化创意产品IP,进一步将徽州文化资源流通变现,转化为经济效益。举办各类研学培训、学术沙龙等,并形成品牌,推动文化事业转化为文化产业。

四、加快推进文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五、充分发挥“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承载作用。

新闻推荐

拥有两座“长安杯” 黄山社会治理“风景”独好 ■ 法制日报记者 李光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赞誉,黄山风景名冠天下,被誉为“人间仙境”。同样,黄山市因为...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