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幸福童谣深深的南屏记忆

黄山晨刊 2018-11-07 07:54 大字

南屏风光 君子兰/摄□汪建武

“门坼光,门旯光。开推门,大天光……”一曲熟悉的童谣使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南屏村跟着外婆度过的。当时南屏还是西武公社的下属大队,下辖10个生产队,外婆所在的5队又称“中心队”,社员们的喜悦莫过于在“上官厅”祠堂里打粮的时候了,秋收后的稻谷在祠堂里堆成一座“谷山”,社员们凭着自己辛苦一年攒下的工分领取粮食,当他们挑着装满谷子的竹编方箩筐回家时,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上官厅”祠堂又是开社员大会的地方,外婆参加社员大会时会带我来到这里,公社领导和大队干部们用黟县方言读着发言稿向社员们作着报告。

相距不远的“奎光厅”是南屏最大的祠堂,当时这里是南屏小学所在地,朗朗的读书声在祠堂上空回旋。南屏小学是解放前就有的老学校,也曾走出许多学业有成者。

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手表和闹钟是贵重的奢侈品,很少有人能买得起。早晨,远处西武公社所在地古筑村山上的大喇叭就会响起,伴随着一曲“东方红”,社员们纷纷扛着农具下田干农活。因为还没通电,到了晚上村里一片漆黑,偶尔在大队的草坪墩广场上放场露天电影,那真是皆大欢喜,男女老幼们带着长凳、短凳早早地来到草坪墩坐下。城里来的电影放映队自带柴油发电机发电,为了避免发电噪声影响放电影效果,他们会将柴油发电机放在“奎光厅”内。

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玩遍了村中的大小巷弄,虽然南屏村巷弄纵横交错,素有“迷宫”之称,陌生人进入村子可能会迷失方向,但对于我来说却甚是熟悉。童年的我还不知道村子的文化品位,只是觉得幽深的古巷有些压抑,阴暗的古屋有些恐惧。外婆房间顶部天花板上是一条彩绘的凤凰,阁楼的门上是“郭子仪拜寿”水墨画,让人觉得挺害怕。当时爸爸、妈妈都在城里工作,我只有回到城里住在雪白明亮的平房里时才会感觉非常舒服。因此当时我对房子的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乡下农村里的房子古老幽暗,城里的房子宽敞明亮”层面。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南屏大队只有“合作社”一家商店,大队唯一的一部手摇电话就在合作社里,公社领导联系大队干部时就会将电话打到合作社,社员家中如果有急事也通过这部电话转达。外婆时常会带我来这里打上五分钱酱油,或者买一些盐、糖之类的生活用品。当时“合作社”里也没有蔬菜卖,外婆吃菜全靠自留的三分菜地,秋天时收获一些豆子晒干后,外婆会用一个小米篮子装上一点带我去豆腐店换几块豆干,店里的老爷爷拿出刚出锅的一板豆干,慢条斯理地用方型木尺比划着,再用刀子切成一小块一小块。

童年的我在南屏村感受最多的,是原始、纯朴、真情的农村生活。那时候没有自来水,社员们家中生活用水是从水井里用吊桶打上来,挑回家倒在水缸里的。洗菜、洗衣服和洗锅碗瓢盆会用竹篮装着去小溪洗,离外婆家最近的小溪叫“上水渠”,也就一米多宽,一年大多时间干涸,丰水时渠里才有水。“上水渠”往西一百米的河滩称“溪边”,清澈的溪水从南屏山流下,绕村西而过汇入武源溪,每天溪里都有许多人在洗浣,哗哗水流声、棒槌捣衣声,伴随着欢声笑语共同奏响着“小溪之曲”。

妈妈周日回到南屏,就会将家里的衣服和锅碗瓢盆装进篮子拎到溪边去洗,我便跟着一起去。不过,每次洗之前,她会顺手翻开河里的小石头,抓只小螃蟹哄我,待我安静下来后才会安心地洗浣。

在南屏,既有我顽皮的童真,也有让我难忘的危险经历。一次,我一个人蹲在“上水渠”狭窄的石板桥上,用一根小竹子捆着棉花团在玩“钓鱼”,大队的一位社员犁完田赶着牛回村,来到“上水渠”时,牛便不走了,因为再上前就会踩到我,当时的我也就一个“小不点”,牛庞大的身躯遮住了社员的视线。见牛这么“不听话”,社员气得抡起鞭子便狠狠地抽打,但牛依然纹丝不动。打着打着,社员感觉不对劲,仔细看后才大呼起来:“啊呀,小毛头啊,你怎么在这里?”后来外婆得知此事也吓出了一身冷汗。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那头为了不伤害我而被抽打的牛儿时,心里就会感到深深的歉意,看来牛真的是有灵性的。

南屏离县城尽管只有五公里路,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却很“漫长”。每次去城里,外婆都会背着一个蓝布包袱牵着我步行从万松桥出村,经余光村、钟山至城区,路过村庄小店亭前时,便会坐下来歇歇脚。如果是搭乘公交车就需要步行至陈闾,城区往返西武的班车每天二个班次,终点站是古筑,中途在陈闾停车,车票价格大人1角5分,小孩1角。南屏到陈闾的路是弯曲的田间小道,有一次我和外婆稍迟了些,出了村西的西关桥后,只见远处公交车已经驶出了陈闾前往古筑,心里非常失落,无奈两个人只能是步行到城里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南屏到陈闾的道路由弯曲的田间小道变成了笔直的机耕路,去古筑村相比以前更加方便,村内私人小店也陆续开了几家,合作社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984年,这里通上了电,告别了“晚上一片漆黑”的时代。

1989年,由于电影《菊豆》的拍摄,南屏这个沉睡已久的古村落终于被“唤醒”,“上官厅”成了片中的“老杨家染坊”。借助电影的宣传,南屏一下子走红,声名远扬。发展旅游、打“菊豆”牌也成了当地的发展思路。

村里的环境整洁了,南屏小学迁出后“奎光厅”也成了一个景点,因村中至今仍保存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1994年12月,由胡时滨、舒育龄两位老师编著的《桃源深处又一村——南屏》一书正式出版,将南屏灿烂历史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之后,伴随着《大转折》《卧虎藏龙》《复活的罪恶》等电影先后在这里拍摄,南屏也赢得了“中国影视村”称号。

“……猪劈柴,狗烧火,猫烧饭,烧进粿,魈狲挑水满街坐,鸡公洗碗连爪爪……”熟悉的童谣从南屏唱起,一直唱到了黟县古城的文艺汇演舞台,“千年古县,慢居古城”的号角正在吹响,以黟县古城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旅游格局正在形成。现在,南屏村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来这里旅游,南屏这颗明珠正发出璀璨的光芒。

新闻推荐

黟县铆足精气神冲刺四季度

本报讯进入四季度,黟县紧盯全年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突出产业转型、项目发展、民计民生,全县上下振奋精神,鼓足干...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