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皖南“小三线”……
○曾经的皖南小三线厂厂房 ○1985年,安徽省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公路隧道黟县羊栈岭隧道竣工
【1985—1986】
梳理1985—1986两年安徽的发展历史,“协作”应该是一个关键词,这两年中,安徽与上海、北京、广东等多个发达省市达成了经济技术协作意向,而这一协作的最大体现就是,1985年4月上海将在皖南“小三线”的80个企事业单位3.7亿元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当然,在这两年中,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也是一个亮点。
多方协作求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后,作为中部省份的安徽,从来没有放弃与沿海、东部等一些发达省市学习提高、协作发展的机会。在1985—1986两年间,这种经济技术协作发展表现得更为突出。
1985年1月24日-27日,上海市长汪道涵率团访问安徽,两省、市签署《上海市-安徽省关于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会谈纪要》,达成了一些协议,比如上海同安徽合作开发煤炭资源、合资建设铜陵伞形山水泥厂;进一步加强在纺织、轻工、机械、电子、交通、对外贸易、技术引进、农业和人才等方面的协作联合等。而在三个多月后的5月13日召开的上海经济区第四次理论讨论会上,有关部门特别提出上海要加速安徽两淮煤田开发,建设坑口电站,减轻运输压力,增加电力供应。紧接着7月6日,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在出访日本回国途经上海时,也不忘与汪道涵商谈,达成合资建设张集煤矿、煤电联营、建设钛白粉厂等7项协议。
1986年的10月29日,安徽省又和北京市签署了《北京市—安徽省发展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的商谈纪要》,双方议定可以从联合开发资源,建立工业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加强技术协作,发展名优产品的联营与扩散;扩大商业贸易,发展流通领域的横向联合等方面进行经济合作。
而在这之后不久,安徽省再和广州市就发展双方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签订商谈纪要,双方一致同意商品流通市场向对方敞开,可以采取设专柜、办商店、举办展销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双方商品的交流。
从上面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徽与一些发达省市寻求经济协作的心情是很迫切的,两年内与多个城市签署了协作意向,仅上海一地一年内就多次交流。而且,与各地协作的侧重点也不同,是根据对方的需求和经济特点来决定的,例如,与老工业基地上海主要是在开发煤炭资源、加强纺织工业等方面进行协作;而与首都北京主要是在工业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等方面进行协作;与沿海商贸发达的广东则是在商品流通方面进行协作。
移交的皖南“小三线”
而这些有关两地协作发展的做法,还是很有成效的。1985年5月,国家建材局、上海市和安徽省就达成建设铜陵水泥厂协议,由三方集资在铜陵建设年产熟料124万吨的水泥厂,投产后按投资比例每年向上海供应60万吨熟料,国家统配水泥45万吨,安徽留30万吨。这是此轮安徽与上海协作的第一个大型建设项目。
当然,上海市根据国家政策于1986年将在皖南的“小三线”80个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则是协作的一个典型表现。由此,安徽共接受固定资产净值3.7亿元,流动资金7877万元,安置留皖职工1469人。
要说起在皖南的上海“小三线”,那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上海小三线建设从1965年由上海工业、物资、建材、交运、卫生、电力等14个局所属65个单位包建开始,到1985年前后调整与交接给安徽前,共投资6.4亿元,在安徽南部的徽州、宣城、安庆3个地区的多个县境内建成80家军工单位,是全国各省市“小三线”中门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为建这些三线厂,上海当时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229指挥部。
“小三线先后在皖南山区建有冶金、机电、化工、通讯、运输、汽车制造、仪表和文教卫生等行业,并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这对合作开发工业比较落后的皖南、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为当地奠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长期研究上海小三线的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曾这样评价皖南上海“小三线”,“特别是交接给安徽后,上海小三线企业将大量资产无偿转交给皖南地区,为当地企业的崛起、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行厂长负责制
1985年9月,对于合肥毛巾厂和合肥制笔厂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月份。因为在这个月,这两家企业被合肥市定为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试点单位。通俗地说就是公开招聘厂长,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把厂长任期内最终实现的奋斗目标和年度目标,同厂长的责、权、利结合起来。而这一试点也是继沈阳、重庆、武汉之后在华东地区首个。
经过报名、笔试、答辩等多个环节后,选出了两位厂长。有关部门与两人签订了经营责任制,要求合肥毛巾厂承包经营期为三年,实现利税580万元,平均年递增20.4%;合肥制笔厂承包经营两年,实现利税196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4%。
但其实早在1985年3月,省委、省政府在相关文件中就确定了加快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彻底打破企业内部的“大锅饭”。在这一年的5月,全省还确定在多个城市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在搞活小企业的同时,进一步搞活大中型企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企业内部要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等等。
那么,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企业的经营效果如何呢?据合肥毛巾厂档案数据显示,公开招聘厂长后,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产值增长46%,利润增长150%;1988年完成产值1500万元,1990年达到2000万元。
延伸阅读
1985—1986部分大事记
▲1985年1月,取消粮食、棉花统购,实行合同定购,按比例计价;取消生猪、蔬菜派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消水果派购,实行自由购销;开放木材市场,严禁乱砍滥伐。
▲1985年2月,小型商业企业改革在安徽开始进行。将国营小型商业企业试行改为集体所有制,或者租赁、转让给个人经营。
▲1985年4月,国务院批准电子工业部第三十八所从贵州迁往安徽合肥。
▲1985年5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第一次全省少先队代表会议召开。
▲1985年6月20日,江淮职业大学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面向农村高中生的职业大学。学生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
▲1985年8月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在肥东县瑶岗建成并对外开放。
▲1985年8月20日,安徽省对外贸易洽谈会在合肥隆重举行。这是安徽省首次举办的大型对外贸易洽谈会。进出口成交额达到1亿美元。
▲1985年9月,省政府出台政策,要扩大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经过考核、合乎条件的闲散医务人员和离退休、退职医务人员个体开业行医。
▲1985年9月20日,合肥市与布隆迪共和国首都布琼布拉市结成友好城市。
▲1985年10月30日,黟县羊栈岭隧道竣工。隧道全长372米,道面宽6.5米,这是安徽省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公路隧道。
▲1985年12月28日,安徽的三线电子工业企事业单位全部下放。下放后由省电子工业局领导,军品研制生产仍由省国防科工办管理。
▲1986年2月,省政府发出规定:城乡个体工商业者的合法财产和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1986年3月1日,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灰喜鹊为省鸟;皖杜鹃为省花;黄山松为省树。
▲1986年5月15日,全省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大力倡导民办文化站,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1986年5月,省政府确定依托中心城市设立皖北、皖中、沿江、皖南4个经济协作区。
▲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安庆口岸对外开放,办理国轮外贸运输业务。
▲1986年9月,蚌埠市一轻局开始在全系统推行浮动工资制,工资总额与上缴利润挂钩,进一步调动职工积极性。
▲1986年12月15日,合肥市具有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S1240程控电话首次在全国开通使用。
□程堂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黟县重点围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着力优化净化美化全县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幸福家园。在...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