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家训,涵养良好家风,培育家庭美德。日前,记者走进“画里乡村”黟县进行探访——好家风带来好乡风

安徽日报 2018-06-13 09:39 大字

本报记者 沈荟

5月17日,记者来到黟县,沿途所见都是青山绿水、古树古桥,一个个粉墙黛瓦的山村,仿佛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黟县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那些徽派古建筑,还有这些古村落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黟县仿佛走进一条历史文化长廊。

古村楹联传家风

西递村是黟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为胡姓族居之地。全村300多户居民,祖传的家风楹联多数都悬挂在正厅的两厢花门上。这些楹联多为祖训家规,大都是先贤希望后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读书执礼、积德行善之家训。一进家门就能领会家训之精华,时刻传承着家风文化。

胡慧中老人是西递小学退休教师,也是村关工委成员。说起村里的历史,他充满了自豪:“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景泰中叶,鼎盛于清初雍乾时期。村庄山清水秀,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据介绍,村关工委定期到村里小学给孩子们讲解胡氏家规家训:“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方,勤俭治家之源,和顺齐家之风。 ”

胡氏宗祠敬爱堂是每位游客必到之地,66岁的胡晓雯指着祠堂里相传为朱熹手书的“孝”字向游客解说:“孝字的上半部,右为一个人供手作揖、谦恭孝敬之样;字上半部,左则为尖嘴猴腮的造型,意寓孝敬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这些为人准则在我们村里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依然挂在了这里。”村小学还将德育课搬到这里来上,让孩子们体会家训的含义,激发向上向善的道德自觉。不仅如此,现在全省各地都有学生来到西递游学,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家训的熏陶。 ”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被誉作“西递第一联”的家风楹联,高挂在“瑞玉庭”古宅。胡晓雯告诉记者:“上联的‘辛\’字上,多了一横,寓意要用更多一点的辛苦才能换来快乐。下联则从‘多\’字上面取下一点,添加在‘亏\’字上,寓意‘吃小亏可以占大便宜;但是,亏只可吃一点,吃多了人家会说你是冤大头\’。 ”

长期受到这些充满人生哲理、持家理念的楹联文化熏陶,西递村的村民朴实和善。

“我们关工委的一项职责就是调解村里矛盾纠纷,我自2012年到任以来,就没接到过一件家庭纠纷。”胡慧中说起村民的素质颇为骄傲。“我六十多年一直生活在西递,很少看见村民有红脸的。20年前,村里一户人家的小儿媳因分家闹点矛盾,这位外来的媳妇和大嫂吵了起来,周围的邻居一起上来,指着大门上的对联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给她看,她红着脸向大嫂赔了不是,此后一大家子又其乐融融。 ”

黄菊芳的家庭是个大家庭,用西递的说法是三批两股。她的母亲叫黄常仙,生父去世后,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嫁给了继父王金寿,继父也有三个孩子。王金寿、黄常仙结婚后又生三个孩子。对于黄菊芳来说,她是家里8个弟弟妹妹的大姐。十多个人的大家庭,煮顿饭都要七斤米。四十多年前,粮食短缺,吃喝用度都紧张,而孩子们处于长身体的年龄段,生活上的危机和矛盾潜存在这个结构复杂的大家庭里,弄不好就会硝烟四起,然而大家庭始终和和气气,其乐融融。黄菊芳的印象中,继父虽然是个农民,识字不多,但他性格宽厚,凡事想到后辈。常讲的话就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耕孙种。”父亲的话多是从西递楹联上来的。吃饭时,父母总是让孩子们先吃,剩下的,他们才动筷子。

这种关爱体谅永远留在黄菊芳的心中。

古老祠堂成课堂

走进南屏村,干净整洁的石板小路四通八达。在青山环抱中,聚集着大片明清古民居,因村南有犹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拥有72条古巷、300余幢徽派古民居,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组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古祠堂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祠堂村”。

穿行在村中的小路间,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墙面上已经斑驳的忠孝、清廉题材的壁画,到村庄内依然保留的各姓氏祠堂墙壁上的家训,点滴之处都浸润着家风祖训。碧阳镇宣传干事胡佳伟告诉记者:“村里保留下来的共有7座祠堂,大家普遍觉得除了祭祖之外,这些家祠也是传承家风祖训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乡贤文化的重要课堂,一定要保护好。 ”

在一户老宅里,75岁的叶润品和老伴陈银英正在忙碌着。老人原先是村里的文书,妻子是小学教师,婚后无论遇到大小事务,夫妻俩都一起商量着,家庭和睦。 “四个孩子现在都已成家,每周孩子们都会回来看望我们,一起做饭,帮着打扫卫生。我们有个头疼脑热,谁知道了谁就带着我们去医院。”叶润品话音还没落下,老伴就补充道:“我们家如此,村里的绝大多数人家都是这样,从来没有听说有老人无人赡养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家风,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教育我们,要求我们记住并且要做到。 ”

村里还不定期举办道德讲堂,邀请德高望重的“新乡贤”宣讲源远流长的孝文化、感人的孝故事。将传播孝爱文化列为学校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教材入课堂,使学生们从小了解孝文化、践行孝文化。在景区导游词中,还专门增加了孝文化内容,特别是在叶氏宗祠等祠堂家训的讲解中,浓墨重彩地推出孝文化,让古祠堂成为最生动的道德大讲堂。

在一栋老宅里,84岁的金景生老人正躺在摇椅上看着电视,女婿程亚辉正在庭院里忙碌着。见记者来访,女儿韩英从里屋走了出来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我父亲和我的丈夫都是上门女婿,我还是抱养来的女儿。6岁时,我从邻村来到现在的家里,养父养母从来没有瞒过我,他们对我很好,记得小时候生病,父母通宵达旦地照顾我。现在母亲去世了,父亲老了,我和丈夫当然要好好照顾他。 ”

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一直在风景如画的古村传承,好家风也带来了好民风。

家风家训倡文明

“卢氏后裔,谨记家训。忠孝仁义,赡老扶幼,扶弱济贫……”宏村学校每天都有一节国学课堂,孩子们每天早晨都要朗读《宏村——我的家》,老师带着孩子们朗读卢氏家训的同时,还要讲授文明礼仪、孝敬长辈等传统文化内容。

孩子们在学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村民们则可以走进卢村村史馆接受历史教育。 “卢村始建于南唐时期,地处羊楼岭南麓的宁池古道上,数遭毁灭性战祸,不仅没有从历史长河中消失,反而还得以中兴……”一篇《卢村历史沿革》记录着卢村从古至今的变迁。卢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田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殊荣,一面“荣誉墙”则汇集了该村获得的各类奖状、奖牌。

“这是我们卢村的家训,共分为18条,我们平时做人、做事都是按照这个行事。我们告诉村民,在家里兄弟姐妹间要谦让恭敬,出门在外邻里之间要客客气气、相互帮助。家规家训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好传统,教育、约束着每个村民。 ”雉山村党总支书记卢棠荪指着墙上的家训说道。

徽学专家余治淮告诉记者:读书习文的风气和孝道文化一代代传承延续,在黟县,有很多聚族而居的村落,这些村落是几百、几千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族中有族规、家里有家规。这些族规家规对后人有教育意义,在言行上有约束力。

“良好的家风是一种道德力量。”黟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政权对记者说,“黟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31个。族规、祠规、家规、家训代代相传,我们汲取其精华,选取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家训纳入村规民约,扬善抑恶、扬美抑丑,移风易俗。对最能诠释优秀家风家训的典型大力宣传,让家风家训渗透到每个家庭,影响到每个人。 ”

家风连国风,家风好,则民风好、党风好、政风好。家风家训引导移风易俗,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事迹等典型示范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随处可见的“文化墙”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近年来,黟县突出“文明乡风”建设主题,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开设道德讲堂、建设乡村文化墙、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等方式,向群众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广泛倡导树立良好家风、涵养文明乡风。

题图:黟县西递景区。

本报通讯员 吴蕾 摄

新闻推荐

碧阳初中:戏曲进校园

□柯五堂晨刊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民间戏曲,更好地弘扬戏曲国粹艺术,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