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外一篇)

黄山日报 2018-06-01 11:32 大字

□ 朱来平

近日,从朋友处借得《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瑞典 林西莉著 李之义译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6年8月第1版)。

记得这本书甫一面世时,在网络上看到相关的介绍文字,就引发了我的兴趣。一个外国学者缘何对汉字如此钟情?跟孩子(该是中小学生吧)谈汉字,怎么谈,从什么角度谈?国人对于汉字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文字是很丰富的,这本书又如何有新意?

作者林西莉女士,是瑞典人,汉学家、教授,也是一名作家和摄影家。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此后数十次到中国访问。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瑞典从事汉语教学。她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关键的在于受她老师高本汉的影响。高本汉,瑞典人,哥德堡大学教授,是当时世界知名的汉语语言学家。林西莉女士到北大学习之前,就跟高本汉学习汉语,“高本汉每教一个字都要解释它的结构以及人们所知道的它的最初形式。他讲汉字的来龙去脉,使它们变得活生生的,很容易理解”。在书中也多处引述、介绍了高本汉对汉字研究的观点和看法。从林西莉女士的学术经历和职业来看,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如此钟情于汉字了。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正文共十三节。第一节“甲骨文和金文”,简述汉字源流,提纲挈领式地勾勒中国文字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其余十二节依次为“人和人类”“水与山”“野生动物”“家畜”“车、路和船”“农耕”“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屋顶与房子”“书籍与乐器”,从人自身和先民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列举与之相关的、至今仍然活着的汉字,来讲汉字的故事。行文时,由此及彼,旁征博引,古今对照,中外联通,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笔下的“汉字王国”,不是学究式的论文,而是以汉字为中心的“故事”。这些“故事”始终和先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日常生活连在一起,生动自然,便于读者理解。如在“水与山”中,就让读者认识诸多汉字:水、川、州、山、旦、花(华)、谷、厂、石、原、火、灾、炎、灰等等。但又不是就字论字,分条列出一二三四五单独解释每个字,而是紧扣汉字表意特征这一科学认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谈起,溯本探源。在此基础上,带出与之相关的指事、会意、形声诸法构成的汉字,将汉字中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一一揭示。又通过史料、神话故事、考古资料来还原汉字产生的情境,连缀成文,并附有大量图片、画作、拓片,或者某一文字的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写法,可谓图文并茂。这些图,更直观地展现了汉字的象形意味。象形字在汉字中的数量不多,比例很小,但它是汉字的基础。汉字的象形意味表明:大自然是汉字的基础,也是先民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结果。

书中其他各节亦是如此。或许这是此书的新颖之处。

当然,这本书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对一些汉字的解释,只是列出字形,未做解释,即使解释也是蜻蜓点水般的,语焉不详。如“家畜”中,“‘犬\’加两个‘口\’是‘哭\’”;“农耕”中,“两个‘人\’加一个‘土\’是‘坐\’”,“生”字和“韭”字;“麻与丝”中的“麻”字;“工具与武器”中,“两只手加‘戈\’——戒”等。

在敲击键盘可以替代手写的时代,汉字的魅力和美感离人们越来越远的趋势似乎已经出现。汉字是中华文化之魂,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汉字。学习、了解汉字的本源及流变,对于孩子而言,确实很有必要。培养、激发、增强孩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从汉字入手,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汉字读音中的古音异读现象

念错字的现象,生活中时有发生。

有时说者念错亦不自知,听者心知而不较真,错就错了。但也有例外——

一天,同学余电话问我,贾平凹的“凹”字到底怎个读法,是ao还是wa(原来他正和几个同学在聊天,聊到《废都》,聊到其作者贾平凹)?

我说应该读wa,不过也有人念ao(这回答,等于没说)。

读wa,是正确的;念ao,听者也能明白。那么,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其实,这是汉字读音中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古音异读。也就是说,古诗文中,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习惯上仍按古代的音来读。

举几个实例,来印证这一点。

去年秋,我有缘得以见到黟县籍著名学者朱师辙的儿子朱俊异,他是来黟寻访儿时记忆中的朱家老宅和祖墓的。闲聊中我们谈到了他父亲朱师辙与陈寅恪的交往。当时,我把“陈寅恪”之“恪”字我念作“克”,他立即纠正我的念法,说应读“确”。同时,他还告诉我,他先父名字中的“辙”应念作“彻”,而不是“哲”。苏轼苏辙的“辙”也应该是“彻”。

又,某年在上海,乘地铁,看路线图有“莘庄”站,地铁广播里报站名“辛庄”。心里想,“莘莘学子”应该读成“申申学子”啊,广播里是不是报错了呢?当时还有点纳闷。后来翻词典,才知道念“辛庄”才是对的。再,黄山市有一地名“鬲山”,人们都念作“隔山”。“鬲”字另有一音,念“立”,古代一种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而在人名、地名和水名中,此字都念“隔”。

新闻推荐

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