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农号”无人机在翱翔

黄山晨刊 2018-05-11 10:33 大字

□ 记者 李晓洁

在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无人机车间里,10架还未组装完成的植保无人机整装待发。董事长徐海波说,这是准备销往北方的自主研发产品。据悉,2015年,该公司的无人机就已工作在黟县田间地头,只不过那时是买进的。2015年到2018年,从产品引进到自主研发,徐海波用一架架无人机实现现代农业新突破。

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3日。2015年,为解决流转土地管理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徐海波从深圳购进几架植保无人机。“病虫害防治期间长时间的炎热天气让很多村民难以忍受,但水稻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好全方位防治,很有可能带来生长隐患。因此,我们遭遇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劳动力短缺问题,第二个难题是成本问题。按当时的4000亩土地计算,一次田间管理费用约6万余元,不是一个小数字。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购买了植保无人机。”徐海波说。记者了解到,植保无人机确实产生了效果,其通过机身旋翼产生4米到7米的下行气流,把农作物吹开,使药物能充分达到作物根部和颈部,促进吸附效果。虽然无人机对大范围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但也暴露出短板,如操作不易、难以适应复杂的山区环境等,这让他产生一个大胆想法——自主研发。

作为公司自主研发的植保无人机,“有农号”真正解决了农业航空飞行器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徐海波介绍,“有农号”相对于传统直升机和多轴飞行器,具有有效荷载大、航程远的特点。考虑到实际农田作业需要,“有农号”还可加入地面站自动飞行系统,根据农作物种植区域地面高低不平的变化,调节作业高度。为保障安全,“有农号”还加入起飞前动力系统自检功能,如一键起飞降落,并可自动记录和定位前次喷药断点。针对农田中障碍物影响,“有农号”还具备有障碍物自动报警、障避功能,真正实现高度智能飞行。徐海波说,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已用于农业植保近一年,每架无人机可承载农药20斤。原先人工一天一亩田,现在无人机一天可操作200亩田。“有农号”不仅在病虫害防治上达到更高精准度,还大大降低了作业环境空气中的农药含量,减少环境污染。他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制造让所有农业从业者都能用得上、买得起的飞机。

新闻推荐

汪希直:为抗日救国而献身

本报记者柳文人物档案:汪希直,又名汪耕野,1904年出生于安徽黟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在黟县活动的中共党员,也是黟县中共党组织的创立者之一。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回乡迎接北伐...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