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清了岸变美了——黟县积极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

黄山日报 2018-04-12 11:44 大字

4月的黟县,处处生机盎然。放眼漳水河畔,水光潋滟,油菜花正值金黄,引来游人如织。

“水变清了,岸变美了。”这是近几年漳水河两岸居民的共同感受。

漳水发源于黟县碧阳镇白顶山,经休宁县汇入横江,境内河道总长11千米,流域面积15.9平方千米,是新安江的源头之一。自2012年正式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黟县统筹协调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累计投资8.7亿元,其中新安江保护机制试点项目投资1.2亿元,实现了在村级垃圾清洁、河面打捞、主要干支流综合治理、采砂洗砂治理、重要支流水草治理上的“五个全覆盖”和重点环境区域风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企业点源污染治理、城乡污水处理工程上的“四个强力推进”。

六年来,黟县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在全流域4个乡镇建成了“组收集、村集中、乡镇处置”的垃圾处置体系,聘用保洁员185名,实现日处理垃圾40余吨。先后投入600万元,成立专业打捞队7支,投入1080万元,完成13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投入580万元,对8个1000亩以上的茶园进行生态改造……2017年,黟县花费1.2亿元,关停、迁移了十户沿河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真金白银的背后,是当地对新安江源头治理的决心。

不同于下游的歙县、徽州区,作为新安江的上游,在治理过程中,黟县紧紧抓住源头治理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环境整治上下功夫,一方面在长效保持上做文章,通过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实现新安江的碧水长流。

数据显示,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以来,黟县以全面落实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三线三边绿化提升、森林经营等各类林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全县森林覆盖率从83.7%增长到84.78%,提高1.08个百分点;有林地面积从100.47万亩增长到102.16万亩,增幅1.68%;森林蓄积量从337.04万立方米增长到440.62万立方米,增幅31%,为涵养新安江源头活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效果也许并不立竿见影,但要永葆新安江的一江清水,提高森林覆盖率必不可少。”黟县新保局局长邵碧丹说。

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新安江的碧水长流,仅仅依靠被动保护远远不够。“试点方案给的补偿金仅仅针对污染防治的工程治理补助,先污染再防治,永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邵碧丹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自身发展,实现绿色发展是关键。

这几年,黟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

与工业相比,现代服务业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黟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2017年,黟县旅游总收入逾86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发展旅游,你环境不好哪个游客会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的环保意识也进一步提升,家家户户开始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的卫生,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邵碧丹说。一江清水,流出了生态财富,更淌出了理念变迁。

“保护新安一江清水,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积极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邵碧丹说。·汪 鼎·

新闻推荐

黟县推行“人才新政二十四条”

日前,黟县公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管理、保障等五大方面,制定了24条具体措施,为各类优秀人才在黟干事创业提供平台、搭建...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