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黄山的宏大叙事之三:生态经济

黄山日报 2017-12-14 15:11 大字

□本报记者袁玉灵

绿色是黄山的根本底色,生态是黄山的最大优势。近年来,黄山市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

如今,黄山市正阔步迈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新时代,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制度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生活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未来发展可期、可盼。

生态+农业:一产重获涅槃新生

又到年关,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的泉水鱼塘边,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村民们各司其职,有的忙着捞鱼,有的忙着充氧包装,有的忙着搬运上车,又一批板桥泉水鱼将集中发往上海市场。

地处皖赣交界浙岭脚下的板桥乡,群山环绕,古木参天,清清涓流汇聚成沂源河蜿蜒而下,流经村落农舍,临水而居的村民依靠这一湾溪流“发明”了山泉流水养鱼。“这里水质好,养出来的鱼肉嫩味美,价格当然也高。”胡成久是较早一批靠养鱼致富的村民,他自豪地说,“没有这样的生态环境是养不出来这种鱼的。”

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板桥乡把山泉流水养鱼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如今,高山泉水鱼远销上海、浙江等地,鱼价比普通草鱼贵了近十倍。

草鱼变“金”鱼,实现了完美“转身”,为黄山市发展特色精致农业提供了有益尝试。12月1日,《黄山市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经过专家评审,成为我国第一部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规划。

黄山市是农业大市,人多地少,发展规模农业不是强项,但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品位超群的物产资源,从发展农业角度来讲,现状决定黄山市必须走特色精致农业之路,必须走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今各地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实践,正处处印证选择的正确,黟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作为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山区农业无疑是黟县的“短板”所在,而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黟县却将“短板”做成了“跳板”。

“山区就立足山区的特点。”黟县农委副主任朱华丽介绍,该县将“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结合,因地制宜,形成了粮油、茶叶、中药材、桑蚕、蔬菜等山区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的路径。如今,该县又开始着手打造覆盆子产业,以加速推动绿色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发展生态农业,首先是要提供市场青睐的绿色食品、安全食品。2015年底,黄山市作为全省首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两个试点市之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攻方向,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药集中配送工作。今年黄山市又全面启动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餐桌上的农产品将越来越绿色、越来越放心,黄山农业也将站在新的起点上领先一步。

打好生态牌、做好绿文章。黄山市摒弃传统思路,谋划通过高效生态、特色精致农业的定位,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优质农产品,让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皖南花猪、黄山贡菊、三潭枇杷、泉水鱼、山泉米、祁门红茶、徽州香榧、皖南中蜂等产品走向精致、走向生态、走向高端。

生态+工业:二产努力破冰前行

工业一直是黄山这座旅游城市的短板,而工业化又是区域发展难以逾越的历史阶段。

“黄山要关注的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工业的问题。”市委书记任泽锋在很多场合发言时强调,“黄山要发展、也要保护,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不能因为强调发展而忽视保护,也不能因为片面理解保护而在发展上缩手缩脚,关键是把握好二者的时、度、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找准方向,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旅游+”作为两条主线来抓,既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又更加聚焦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通过优先发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三大成长产业,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绿色软包装两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走出具有黄山特色的调转促之路。

进入第四季度,黄山富田精工制造有限公司工人们加班加点工作,一条条生产线上,工人正紧锣密鼓地安装零部件,确保每一条生产线能够验收合格,如约交付。富田精工是一家专业从事一次性卫生用品自动化生产线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为一体的高端智能化设备制造企业,“我们是高新技术企业,不会为黄山环境带来任何负担。”公司董事长方安江介绍。近年来,公司技术骨干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创新,实现了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完美融合。今年富田设备实现整机出口国外,公司销售额突破一个亿,税收、利润均突破一千万,发展势头非常好。

不仅是富田精工,黄山经开区处处涌动着加快发展的热潮。截至11月9日,黄山经开区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24%,提前52天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这是积跬步而至千里的力量。”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金涛对发展形势充满自信。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一个都不能少。推进绿色工业发展,黄山市在招商引资中严把生态关口,将“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环保优先”作为招商理念,严格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要求,对新引进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项目生产原料、工艺流程、后续排放(三废)等多个环节严格细致审查,坚决禁止引进破坏生态、影响环境的项目,努力保护黄山的青山绿水,实现招商引资和环境保护双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融合、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三产实现优势叠加

清晨,如同仙境一般的休宁县溪口镇木梨硔村,竹海茫茫,云雾缭绕,蔚为壮观,很多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早早地攀上对面山峰,静静等候大自然的水墨奇观。

这个名叫“木梨硔”的小山村,是黄山市一个普通的高山村落,由于地形独特,三面悬空,翠竹环抱,生态绝佳,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2008年,以木梨硔村为主题的风光摄影获安徽省摄影展一等奖,这个高山村落一夜成名,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寻幽。

“以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就剩老人小孩守着村庄,身体好的就上山采茶叶、砍竹子卖卖。”随着游客不断涌入,村民意识到生态风光也能卖钱,2012年,村民詹玉华率先开办了农家乐,“这几年有20多个原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办农家乐、经营土特产,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

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当优质生态和黄山旅游激情碰撞,迎来令人惊叹的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

近年来,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总体上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已越来越满足不了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如何全面提升黄山旅游业的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而黄山市拥有11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82.9%,开发生态旅游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是实现黄山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黄山市充分依托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开发出自然山水、生态田园、农耕文化、果蔬采摘等旅游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今年‘十一\’我们这里热闹极了,很多游客过来爬山游玩、下河玩水、采摘蔬菜、体验农事,我们这个黄山区的‘西伯利亚\’也人气兴旺了。”黄山区新丰乡丰溪村党支部书记王辅家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感触很深,不禁感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就是宝贵资源”。

如今,星罗棋布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游客休闲旅游的乐园,美丽经济正不断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发展生态经济,黄山市不是“单手出拳”,而是一二三产的“合力攻坚”,未来,黄山将书写出富民强市好文章,使之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的创新典范。

“绿”变产业产业变“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是朴素的道理,往往越拥有穿透历史和影响未来的力量。如何让保护与发展同步、山水与财富兼得?黄山市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又对未来进行科学研判。不负青山,方得金山。而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黄山市紧扣产业转型,告别路径依赖,既让产业变“绿”,又让“绿”变产业,有力推进黄山生态经济崛起,可持续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自信。

新闻推荐

黟县给予外出务工贫困人员资金补助

日前,笔者从黟县相关部门获悉,该县已通过“一卡通”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484人发放外出务工补助近13万元,其中跨省务工人员380人,发放交通补助11.4万元;县外省内务工人员104人,发放交通补助1.56万...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