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民间文脉亦闪光
叶落城墙下吴建平/摄
□江伟民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始建于秦,自唐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2240多年来,古城居民以自己的智慧汗水,打造着繁衍生息的家园。明清徽商兴起之后,一支庞大的队伍在300多年的时光里,挣下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更把积累的财富运抵家乡,修桥铺路盖高楼建祠堂,一座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作为歙县人,长期在古城居留,走出家门便能很快融入古城之中,这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自豪。时间一久,多人又会困局于一种司空见惯思维,再难生发更多的情怀。更多的人,大抵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终究成了与古城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少了文化的注入,古城便永远只是古城。我们看到的,也只能是历史的沧桑和城墙的厚重。
少了民间的故事传说,古城如同一碗红烧肉,或少了酱油或缺了茴香,终究少去了其中的一个滋味。
我们在保护古城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能忽视那些居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人文。
去年正值徽州得名900周年(1121—2021),又值《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颁布5周年》,笔者谨从民间文脉的传承和保护上抒一管之见,权当抛砖之用。
一
古城之古,看的是年头。古城之味,看的是“佐料”。
徽州古城立练江之滨,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在此汇合成练江,南下浦口,与东进之渐江汇合,合成新安江。是故自古便有五峰拱秀、六水回澜之誉。山有水则秀,城有水则灵,水有桥则活。我们在赞赏古人选址上独具慧眼的同时,更为诸水绕城、诸峰拱城、三桥(万年桥、太平桥、紫阳桥)连城的壮丽而慨叹。
一座城市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这其中,有着社会的原因,也有着自然的条件。歙县原居民为山越土著,中原各望族为避战乱,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先人们先入篁墩,后散落一府六县的城镇村落,在不同的山坞山脊升腾炊烟。徽州八大姓、新安十五姓,就是古徽州的主要姓氏结构。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形成,主要是中原各氏族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山越地域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涵盖建筑、民俗、文房、医药、美术、菜系等多个方面。在这些能够写入经史子集的文化之外,更有许多让人百听不厌的民间故事、传说传奇,它们是徽文化的民间文脉、乡土记忆,同样值得我们去足够重视和深入挖掘。
2020年夏,我曾参与古城导游词的重新审订工作。一些与会代表认为,导游词中的故事,不符合真实的历史,还有不少故事存在着给古贤者抹黑之嫌。因此他们认为,介绍古城,当以历史的真实性为依据,依据的来源便是古人的文献、家谱以及各版本的志书。而无法从古书籍中找到的成分,当努力舍去,云云。
我是十分看重和赞成这一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但是凡事都要讲究个出发点和着力点。譬如导游词,针对徽学研究者来说,我们就提倡语出有据,有史可寻;而针对普通的游人来说,你去介绍哪一年干了什么事,那一年又建了什么楼,楼的高处,街的宽度……怕是左耳进右耳出,给人留不下印象。我们的讲解需要一定的佐料,也离不开那些佐料。或许游人们能够记取的,也就是被一些人视之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佐料。诸如许国“诓建”八脚牌楼、太平桥为寡妇所造、紫阳桥北高南低的由来、万年桥为新娘子取名……这些来自民间的传说。
故事或与事实不符,或相去甚远,甚至还走到了正史的反面……但是,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下,它又为何能够传承下来,还那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呢?
二
人们常说,存在即合理。
这些存在,即使有着一定的唯心论调,却在宣传推介徽州古城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民间文脉的存在,或只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理解事物的一种民间解释。
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笔者所策划撰稿的大型纪录片《行走新安江》,走进徽州古城,以9篇文稿、3万余字的篇幅,解构古城的历史人文,采访了近百居民,他们讲述了许多没有为史书详细记载的历史故事。在笔者看来,这些故事都是一座古城所独有的,里面有着诸多的闪光点。
在斗山街走访时,天空下着雨,晰晰沥沥的雨滴,滴落脸庞,瞬间便有了卞之琳《雨巷》的况味。一幢幢高楼围成的街巷,纤陌纵横,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斗山街以状若北斗而得名,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除了各大徽商望族的宅院外,这里还有“蛤蟆井”“岳飞饮马处”以及古歙仅有的孝烈坊——“旌表江莱莆妻叶氏”的木制门坊。至于“木门坊”的由来,当地居民口中的故事,可以简单概述如下:朱元璋兵败躲至叶氏屋后天灵观,三天三夜没有进食,夜半叶氏闻有呻吟声,便把食物装竹筐内,从窗口吊下供其食用。过数日元军撤后,朱元璋方离开。朱元璋登基后,便派人来徽州宣旨,欲娶叶氏为妃。叶氏却坚决不从,自缢身亡。得知叶氏去世后,朱元璋大为悔改,没想到竟害了恩人,却又不好过于声张,便嘱建木门坊纪念。徽娘叶氏有情有义,嫁入江家,一生不事二夫,虽说行为乖张自缢,但展现出来的却是助人为乐的真性情,以及封建社会加载在妇女身上的贞洁观。
在中和街,有着全国唯一的八脚牌楼。为什么是唯一呢?既然歙县可建,别的地方怎么就不行了呢?于是故事出来了。建造者许国因立功回乡建坊,数月不归。待其归时,万历帝问,你建个什么牌坊呀,这么长时间别说四脚的了,就是八脚牌坊也建成了。许国一揖到底说,臣建的正是八脚牌坊。在古代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建八脚牌坊,否则就是逾矩,弄不好要杀头的。可现在皇帝开了金口,自是不能反悔,倒让许国建起的八脚牌坊合法化了。一些人认为,许国此举便是个欺君罔上的小人,有违一个大臣名臣的风范,断断不可宣传。笔者倒是认为,这样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许国,稳重中有着狡黠,倒是越发可爱可敬了。毕竟他干了一件其他臣子所没办法干成的事情。毕竟“欺骗”皇帝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的。许国是太子太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那才是底气。至少笔者看不到其中任何的“抹黑”成分。
中和街税务上顶,还有一个“乞丐擂石鼓”的故事。浦口练江、渐江汇合处有一小村名榨川,村后一山名将军山,曾建有将军庙,庙里的将军就是专门为了守护乞丐皇帝的。故事说,某日钦天监夜观天象,知徽州出了个皇帝,若不及时剿杀,必会危及当朝的统治,于是朝廷派兵剿杀。可徽州地大人多,要想找出个皇帝来并不容易。掌兵者得高人指点,在中和街税务上顶置一石鼓,过往行人都需敲上一敲,看看能否把石鼓敲响,谁能将石鼓敲响,谁就是皇帝。众人觉得可笑,便依规敲鼓,终是不响。一日一乞丐经过,用讨饭拐一敲,石鼓“嗵”的一声,竟然响了起来。兵士大惊,不由分说,刀剑齐出,遂将乞丐当场剿杀。此时,隐于榨川之将军顿觉大事不妙,待其赶至中和街时,乞丐已死。将军因保护不力心生愧疚,自杀身亡……故事令人唏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表达出来的两层意思:一是,一个千年古城总会出上几个重要人物;二是,榨川将军的忠君思想。或许,今天的我们欠了税务上顶一个石鼓,还欠了“乞丐皇帝擂鼓处”的一处人文……
三
为了表达笔者所提的守护和传承好民间文脉的观点,于是便把走访中得知的古城故事加以简单复述。这样的故事,除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还能为宣传徽州古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朗朗上口,易记易复述的故事,总能让人们在聆听中,形成各自脑海里不同的徽州。
或许,这就是文化中的共存问题。这里的共存就是传统文化与民间故事的共存。两种文化,或许有着一定的共融性,甚至出现观点相悖相反的情况,在笔者看来,都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没有必要一本正经地去污存菁,更没有必要去咬文嚼字非此即彼,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多了一种来自民间的传说。
练江三桥,桥桥有名有史有记载。在民间,他们也有着另样的传承。万年桥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桥成后,兵部侍郎、诗人汪道昆诗云:“地踞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同。”这样的表述充盈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在当地村民口中,这万年桥桥名由来,却是一新娘子取的。相传,万年桥竣工之时,人人争着要先过桥,拔头彩。正争执不下时,一新娘子坐着花轿来到桥头。在徽州,新人轿是最大的,即便相遇官员之轿,亦当避让,由其先行。大伙儿一看,不用再争,理当新娘先过。可在让过之前,也要考较一下新人,要她为新桥讲几句吉利话。新娘子十分聪明,张口就来:“千年的媳妇万年的桥,小小新妇过新桥。”讲述的村人说,“小媳妇几句话押韵得很,后来就叫万年桥。”这样诙谐有趣的记述,不正是对正史的完美补充吗?
同为万历年间的太平桥,在民间又叫个“人皮桥”“寡妇桥”,其中也有故事。太平桥有16孔,为双孔桥,据传古代民间建桥只能为单孔,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歙县一寡妇为做善事而触犯王法,钦处剥皮之刑,让人闻之心惊。一个寡妇为什么甘冒欺君之大不韪呢?故事说,桥是寡妇捐钱造的,造成单孔,犹如寡妇一样,就一个人,形单影只,无比凄凉。所以造成双孔,她希望大家都能出双入对,生活和美。这样的故事没有出处,亦无记载,却一直在民间流传。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太平桥石料多为淳安茶园石,均用糯米汁拌石灰砌筑而成,施工精细。经1969年“7·5洪水”、2020年“7·7洪水”冲刷,大桥完好无损,水退后车辆仍通行无阻,当得起“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居全省古桥之冠”的美誉。可想而知,这一华东地区最长的石孔桥,绝非一寡妇能够建成的。然而镶嵌其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正是满满的正能量吗?
下游紫阳桥亦是万历年建,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其高度、宽度皆为古城三桥之最。紫阳桥两头高低明显,落差甚大,概始建时银两充盈,至后有所短缺而出现了现今模样。故事中,是因当地村民瞧不起歙南唐里人、大富豪郑玄。相传紫阳桥建造之始,众人为桥之宽度高度议论时,一个背着麻袋的南乡人凑过来看热闹。紫阳村人便道,先生如此热情,何不出资独修一孔?村人本是打趣讽刺,意思是说,你一个乡下人,凑什么热闹呀。谁知南乡人道一声好,并独资修建了北边一孔。这一孔修建得又高又宽,大家只好按此规格修建,到得南岸时所筹资金早已不足,桥孔只能低了下去……一座桥的修建,也能带给我们“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思考。故事也在教育后人,凡事要谦虚为怀,与人为善。因为你真的不知道站在不起眼角落里的人,或许就是个了不起的存在。
四
一座徽州古城,要讲述的东西有很多,一篇小文绝难一一概述。即便行文洋洋数千言,亦难表达其中之万一。
接下来,笔者还想说说民间传说存在的历史价值。这价值,除了饭后谈资,除了能够吸引游客,除了作为正史的补充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历史的正解”。
众所周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正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一些真实的成分或因失败、或因与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利,而有所选择性删除。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无论今人如何严谨治学,注重考据,我们都会有被历史所蒙骗的可能。
女史张艳红曾撰文为歙县历史上著名诗人、大文豪方回正名。文中多处例举事实,拨乱扣在方回头上投降元人的帽子。方回投元,是应朝廷之要求,为的是救护成千上万的民众生命。退一步说,一个朝代的灭亡,岂可让一个握管文人来担负。不久前,我们在三阳镇采访叠罗汉之由来时,村人的讲述与志书之记载相去十万八千里……或许里面的对和错,只能留给后人去精心探研了。徽州古城“应公井”,有8个井口,又名八眼井。走访时,周边一居民来自桂林殷家村,他直言此井为殷氏所掘,当为“殷公井”……
真邪?假邪?对邪?错邪?我们都难以以一己之力去加以评判。这倒是让我想起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中的主题曲: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最好的做法,就是去承认这样的存在。这些来自民间的故事传说,抑或观点看法,它们有的来自祖辈的口传,有的来自讲述人自己对生活的感怀,都是人类的智慧。
经史常疑偏漏处,民间文脉亦闪光。我们在保护徽州古城的同时,也要认真遴选民间文脉中闪光内核,对之加以更好的引导和汲取。在守护物质文化的同时,积极保护传承好民间非物质文脉,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用好“两条腿走路”,才是对徽州古城更为妥善的保护。
新闻推荐
截至2021年12月22日,因下列客户信用卡账户透支款项严重逾期,经本行多次催收,仍未还清透支款项,为维护本行的合法权益,现予...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