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人陶行知: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

合肥晚报 2021-10-19 00:47 大字

○当年的晓庄师范学校

○晓庄师范学校时期的陶行知

今年10月18日,是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30周年诞辰日。作为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他的成绩和贡献举世皆知,他所创办的晓庄师范至今仍留存,他的著述至今出版的版本,已经超过百种。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少年时的陶行知因为手脚勤快又聪颖好学,因此得到附近的崇一学堂校长唐进贤的赏识,让其免费就读。后经唐进贤推荐考入金陵汇文书院预科中学部。

1910年,金陵汇文书院易名为金陵大学,作为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金陵大学获得美国认可。因此,当1914年陶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直接进入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秋陶行知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教育学,1917年秋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等。

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陶行知完全可以像民国时代的学界精英一样,走上一条向社会上层通行的道路。但1922年2月,陶行知受聘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在1923年5月参与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于同年7月辞去东南大学教职,此后将兴趣和精力转向更直接的推动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社会活动。在参与推进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陶行知日益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教育对社会改造和社会平等的关键意义,认识到民众十之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就是“处处读书,人人明理”,造就现代国民,最终“以统一的教育促成统一的国家”。

众所周知,陶行知一生最得意、最能体现他教育思想的,是他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改名晓庄学校)。而关于陶行知与晓庄师范,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四颗糖”的故事。

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有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位男生企图用砖砸一位同班同学,于是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看到这位男生已经等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但一见面,陶行知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对他说:“这颗糖是奖励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之际,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放在他手里,对他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励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想手中又多了第三颗糖果,陶行知对他说:“我调查过了,你要用砖砸那名男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敢和坏人作斗争的勇气,所以应该奖励你。”这位男生感动得流泪说道:“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知道自己错了,不该砸自己的同学……”陶行知却又递上第四颗糖果,说:“因为您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所以我奖励给你第四颗糖果。”虽然后来有学者对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但正是通过这则故事,我们看到了陶行知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典范形象。

“平民教育”理念的推行者

其实,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而且他专注教育有着很深的用意,以教育为手段改造社会。这一点从他所推崇的“平民教育”就能看出。他所说的“平民性”当然不是指穿戴的服装样式,而是指社会平等,用教育在百姓中的普及来建设一个社会流动顺畅的环境。因此,他提出了多个教学理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而且,在陶行知看来,这个“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怎样才能做到“生活即教育”呢?“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另一体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在“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陶行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就拿晓庄师范学校来说,校舍是学生们自己搭建的、厕所是自己搭建的、卫生所也是自己搭建的,课桌椅是自己用木头打造的,甚至食堂的饭菜也由学生们自己完成。而且,学校还有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有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有土地若干,供学生自造茅屋居住;有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操作。

陶行知所推行的这些做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等很多方面是适应的。特别是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也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学祖国需要的东西

除了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抗战时期,为造就民族解放一代新人,陶行知在重庆还办起了“育才学校”,挑选了不少孤儿入学。

据档案记载,学校中有一位女学生是朝鲜抗日战士的孩子,才华初露,陶行知十分疼爱。但得知她是朝鲜孩子时,陶行知就用商量的口吻说,“你还是进社会组,学社会科学吧,好不好?”朝鲜女孩不解地反问,“为什么?我从小喜欢作文、写诗……”陶行知耐心地开导:“你的祖国现在更需要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陶行知一指点,女孩懂了,她仿佛看见战斗在长白山麓的父亲正向她致意:陶先生说得是对的……

陶行知在教育上的一些创举早已使国民党反动派骨鲠在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便把触角伸向了晓庄师范。一天,值日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对正在讲课的陶行知说:“蒋介石来了,先生是不是去接一接?”陶行知推了推老式眼镜回答:“你去问问他,是找我有事还是来参观学校?”说完仍旧继续讲课。一会儿,值日生赶回通报:“他说是来看看。”陶行知“唔”了一声,略一思索后说:“那……我就不见他了。”蒋介石见这位教书匠居然如此傲慢,耿耿于怀。1930年,晓庄师范学校被查封,陶行知本人被通缉。1932年,晓庄学校再度被查封,到1951年才得以复校。在1931年被蒋介石通缉期间,陶行知曾以评点莎士比亚戏剧的名目写了《一出历史戏的开场白》,抗议蒋介石的专横。

晓庄师范开办期间,陶行知在校园内张贴了许多他自己写的对联,其中最有名、流传最广的,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副。这应该是陶行知一生的写照。他一生奋斗,经历种种磨难坎坷,受到人们的热情支持,也遭遇过冷眼和不公正待遇。但他从来都是乐观的,谦卑和对生活热情,所以他能取得成功,能够在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教育事业上留下永久的痕迹。□程堂义

新闻推荐

“走教”音体美城乡一体化

给学生讲授视听音乐的节奏把握,讲授非遗剪纸的入门知识,与学生互动运动场竞技,与学生实操足球传球技术……10月9日,歙县...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