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在徽州的“朋友圈”与相关教育遗存

黄山日报 2021-03-26 05:27 大字

□黄报童

黄潭源村距歙县县城约4公里,清澈的丰乐河从村旁静静流过,南边是青葱的屏风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便诞生于此地。

据考,在唐朝就有黄氏在此聚族而居,想必村名与黄姓有关。陶氏家族何时迁入黄潭源无从考证。陶世祖有一定文化素养,初来时家境尚好,曾筑陶家巷,效仿“五柳先生”陶渊明,建“五柳祠”。这给陶行知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他1916年从美国回来,仍带着田园诗人的质朴与潇洒,将晓庄山麓里新造的茅庐取名为“五柳村”。自清兵入徽,战火连绵,陶氏家族随黄潭源村一天天衰落,后租住他人房屋。到陶行知祖父时,家业仅剩下一亩一分耕地,其祖父被迫到屯溪一个酱园当学徒。家道中落,陶行知从小跟父母种田、种菜、种瓜、砍柴,磨炼刚毅意志,养成劳动习惯,并由此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本来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路上奔流回来了。”这种“流回”的潜在力,源于陶行知小时的平民生活。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孕育出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绝非偶然。回顾他的成长足迹,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平民生活、热爱劳动的身影,也不难发现在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陶先生交友圈的作用和影响。

一、陶行知的徽州“朋友圈”

陶行知在徽州的老师、同学、同乡、学生很多,其中不乏徽州教育名家,“朋友圈”层次丰富,关系千丝万缕。他重视地缘关系,抱团合力兴教,这也是徽州教育人的一大特点。

(一)陶行知及其青少年时期老师

陶行知在《我的学历及终身志愿》一文中说,“余生在徽州,此乃一鲜与外界交往之地。余早期汉学教育受业于家父及其他师长。”

陶行知父亲陶位朝是位秀才,既带他劳动,又教其识字,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陶行知6岁时被蒙童馆方庶咸老师免费招收,9岁随父到休宁县万安入吴尔宽经馆。11岁时,由于父亲回到黄潭源村,陶行知失学在家。当时,歙县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距黄潭源村七八公里的航埠头曹家任教,陶行知常步行到曹家经馆求教。同时,经亲友介绍,陶行知拜歙县徽城镇上路街的程郎斋为师,每天清晨先上山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完再赶到程宅上学。14岁时,陶行知深得崇一学堂的英国校长唐进贤赏识,得以免费进入洋学堂学习。该学堂除教授中国历史和国文外,还开设数学、理化、英文、医学常识等课。陶行知用两年时间,即读完中等教会学校的三年课程。

方庶咸、吴尔宽、王藻、程郎斋、唐进贤等几位老师,是对陶行知影响较早的启蒙者。在崇一学堂读书时,为免除陶行知每天由黄潭源村走到县城的劳顿,翻译兼老师章觉甫还照顾陶行知在自家搭伙,成为陶行知早期学习生活中的一位恩师。后崇一学堂因唐进贤返英而停办,于是陶行知常去严达老师家补习英语,为后来继续求学打下坚实基础。

1908年,17岁的陶行知考入教会办的杭州广济医学堂,乘船离乡求学。1914年,陶行知、陈鹤琴等110名学生同船赴美留学。带队老师便是祖籍休宁蓝田,清华大学奠基人、第二任校长周诒春。

(二)陶行知及其徽州同学

陶行知在徽州求学时形成的同学“朋友圈”,为他日后办学提供了很多帮助,许多人与他一起投身教育。

在吴尔宽经馆,与陶行知一起习读的有汪鸿熙、方竹如等12位同学。在崇一学堂,陶行知的同学有姚文采、江粹青、程家庚、章文美、章文启、汪邦镐、汪邦嵘、朱家治、汪嵩祝、洪范五、程祖贻、汪邦钊、汪邦祁、汪邦钧、张枝一、汪采白等在籍学生18人。其中,陶行知与洪范五、姚文采同室,交往密切,互帮互助。

陶行知生前曾向其子陶城感怀:姚文采、许士骐是自己引为亲兄弟的两人。

姚文采是歙县深渡九砂人,1910年暑假在杭州,陶、姚相逢。当时,陶行知在南京上大学,动员时为农村小学教员的姚文采,还有张枝一、朱家治,也去南京金陵大学深造。囿于家贫,姚文采有点纠结。见状,陶行知不假思索:“走!有我吃的,便有你的。”于是,姚文采到南京打工攒学费,考上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经陶行知引荐,1917年,姚文采在东南大学任教。1923年起的28年间,姚文采在南京安徽中学(初称安徽公学,南京六中前身,陶行知曾任校长)“师陶”治学……足迹所至,无不与陶行知相关。1930年4月,蒋介石下密令缉拿陶行知并查封晓庄师范。当晚,住姚文采家的陶行知从匆忙赶来的友人口中得知消息,立意以身殉职。经姚文采等人苦劝,陶行知才同意出走上海。不久,姚文采与20多位晓庄师生一起被捕。狱中,受尽严刑拷打的姚文采始终未透露陶行知去向。(下转第8版)(上接第5版)陶行知所归葬的墓地(即今“行知园”)及姚文采本人墓址,由姚文采生前一手选定,距离他们并肩战斗过的晓庄师范原址很近。

歙人许士骐,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粉画大师李超士。南京晓庄师范初创时,许士骐欣然应邀任学生指导教师,与陶行知成为好友。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组织民主活动时,许士骐常伴左右。陶行知逝世时,受郭沫若和家属委托,许士骐当夜为陶行知拓制面模、手模,供后人凭吊纪念。为弘扬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精神,在陶行知逝世的第二年,许士骐回乡,在爱心人士资助下,利用祖宅办义务小学,广受欢迎,这就是当时全国第一所以陶行知名字命名的“歙县行知小学”。后来,许士骐积极参与陶行知研究事业,直至逝世。

洪范五出生于休宁县万安镇,被誉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拓荒者”。洪范五与陶行知儿时都在万安古城岩下、水蓝桥边读私塾(洪在吴华甫塾馆、陶在吴尔宽私塾),后同在崇一学堂就读。他与陶行知等共同发起筹建安徽大学,支持陶行知创办南京安徽中学、晓庄师范。洪范五曾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央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等职,所提“图书资源共享”“为读者服务”等思想影响图书馆界。胡适先生有语:“范洪五先生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图书馆专家,对于全国图书馆的发展贡献极大。”情系桑梓的洪范五指导和帮助安徽省立二师(休宁中学前身)建立图书馆,1922年还赴省立二师作《图书馆中教育》之演讲,该校校长胡晋接对洪范五关心家乡教育甚为感谢。

汪宗沂是《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之女婿。而汪采白是汪宗沂孙子,与陶行知同学,是新安画派传人,曾出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现休宁中学)校长,该校为当时徽州地区最高学府。

绩溪人胡适,和陶行知是徽州同乡并同龄同学。两人同为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高足,回国后一南一北在高等学府任教,各自在新文化和新教育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胡适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洪谦大嫂的堂哥,洪谦是王茂荫曾外甥,与王茂荫夫人同是歙县三阳人。

(三)陶行知及其徽州同乡

在陶行知办学过程中,徽州同乡支持者众,陶行知也由此普及办学理念与实践。

程宗泗为屯溪屯光镇湖边村人,清末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学,民国初先后执教于南京政法学堂、北京铁道学院和朝阳大学,后任上海神州女校教务长。1921年,为发展家乡女子教育,时任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陶行知、东南大学图书馆主任洪范五、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胡晋接(休宁中学首任校长)、省立第三中学校长方新(他们同为徽州人)等积极筹办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在当时安徽省教育厅长江彤侯(歙县人)支持下,选校址于戴震故里隆阜三门里吴树德堂,陶行知推荐日本留学生程宗泗为首任校长。创办之初,陶行知多次致函,指导教育思想、发展规划及校舍建设,并派专人送长城砖一块,作建校奠基,勉励培养国家“长城”。

被毛泽东尊称为“柯老”的柯庆施,是从歙县走出去的早期共产党人。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改名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姚文采受聘为生物学、解剖学讲师,同乡朱家治也在该校任教。当时,柯庆施在南京求学并从事学生运动,生活比较拮据,陶行知等三人对其学习、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歙县溪头镇蓝田村人叶元龙,民国时曾任南京大学教务长,金陵大学、上海大同大学等校经济系教授,安徽省及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重庆大学校长。他支持陶行知“手脑并用”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曾邀请其到重庆大学演讲。

革命音乐家张曙出生于歙县坑口乡,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后曾邀其演出、任教数月。

歙县人方与严是陶行知的得力助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和最早宣传者,曾被陶行知派往杭州的湘湖师范,以晓庄为榜样办学,使湘湖以“浙江的晓庄”而闻名全国,后被陶行知召回晓庄任校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方与严参加了开国大典,曾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副司长和民族司副司长等职。

方新是清末民初徽州地区重要的教育人物,1917年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与教务主任陶行知关系密切,常一起研究中国教育改革问题。陶行知曾致电安徽省政府,举荐方新任歙县省立三中校长。方新离开三中,在省教育厅短期任事后到南京找陶行知,希望在晓庄工作。陶行知说,在晓庄只有拿锄头、挑大粪的工作,你不行,还是回婺源办教育吧。后来,陶行知推荐他到婺源县任教育局局长。到任后,他力推《平民千字课》,从本村元吉小学,到城东小学、城西小学,宣传普及平民教育,走遍全县城乡,以在武口茶场与茶场小学的时间最长,成效最显。

创建于1905年的潜口潨川小学,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治学,创办者罗会坦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教员罗运机与陶行知交好。另一教员汪达之为黟县碧山人,1928年底进入南京晓庄师范学习深造,为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改革中国教育而奋斗,1930年受陶行知派遣,前往苏北淮安任新安小学校长(之前校长由陶行知兼任,但陶从未到过淮安)。这所幼稚园哺育了不少革命烈士子女,包括毛岸英、毛岸青、项英女儿项苏云等。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是黟县女婿,其夫人姚维钧祖籍黟县。民国时,黄炎培数次到徽州黄村小学、休宁中学等校考察。黄炎培与休宁商山人孙起孟为好友,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华职业教育。陶行知与黄炎培亦师亦友。1946年陶行知逝世后,黄炎培与沈钧儒等人组织上海各界人士召开追悼大会,还与沈钧儒、马叙伦、茅盾、陈鹤琴等人陪祭。当年12月4日,黄炎培又与沈钧儒、翦伯赞等人护送灵柩到晓庄公葬。

歙县人方梦樵,经销上海光华火油公司煤油、福新烟公司和华菲烟公司香烟、火柴、肥皂、蜡烛(称“五洋”),1933年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募资创办歙县礼义乡完全小学。

休宁万安人吴筱竹曾在无锡工厂推行陶行知平民教育,根据“山海工学团”制订的“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卫生”原则和“乡村工学团”经验,率100多名青少年,从战火纷飞的前线辗转到休宁办学。

休宁县教师程管侯见证了陶行知投身革命的行动。1954年,他在《程管侯自传》中说:“1911年,31岁,宣统三年,辛亥。参加余德民、陶行知、汪章瑞、程则裴等在电溪阳湖余家庄的起义,休宁富户地主代表汪觉生等拥夏慎大取得县政权。徽州独立后即成立议会,陶行知受聘担任干事。”

(四)陶行知及其徽州女子教育弘扬者

在陶行知先生关怀下,诸多徽州女子献身教育事业。

陶行知胞妹陶文渼1922年10月加入中华教育改进社,曾协助陶行知开展平民教育,在南京设平民学校,试用陶行知与朱经农编写的《平民千字课》,1928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举办乡村妇女工学处。

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简称“皖四女师”,隆阜中学的前身)是屯溪最早的中学,1922年由陶行知倡办建校。“皖四女师”教务主任、休宁蓝田人金鸣岐自幼家教良好,8岁在西村私塾读书,10岁随父到沙市就读于圣公会学校,14岁考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岁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20岁被上海《时报》馆聘为书记兼翻译。陶行知、洪范五、姚文采、朱家治等徽州旅宁教育界人士热心推荐徽籍教育人才,尤其是女教师回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在陶行知力荐下,金鸣岐任该校教务主任并兼任英文、地理老师。

歙县人程勤若1920年3月入北京大学,同王兰、邓春兰等一道,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北京大学实行男女同读的9名女子之一。大学毕业不久,程勤若带着陶行知推荐信回“皖四女师”任教。若干年后,程勤若又受聘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现休宁中学)任教,直到全国解放,1950年受时任徽州师范学校校长王世杰邀请到徽州师范学校,工作到退休。

万安人金引璋是第一代女体育教师,青少年时曾到隆阜镇母校语文女教师程勤若家中小住,与程勤若(程去武汉教学)同乘船顺新安江而下,经杭州,过上海,到南京,凭“四女中”校长介绍信,找到南京安徽中学校长姚文采,被安排寄住其弟家,考入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体育专修科。当时,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办学,已是著名教育家。金引璋得知他是同乡、长辈,前往拜望,受到陶行知热情接待,并留宿一天,再三勉励:“从事教育事业很好,教育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几十年来,金引璋常回忆:“在教育事业上对我一生启发和影响最大的是陶先生。”

二、陶行知徽州“朋友圈”的教育遗存

陶行知徽州“朋友圈”的教育遗存很多,大多保存完好,如周诒春故居、休宁中学、隆阜中学原址、西溪南伊坑小学、潜口潨川小学、郑村西溪不疏园、柯庆施故居、歙县中学(原紫阳书院)、歙县张曙故居、歙县蓝田叶元龙故居、绩溪胡适故居、绩溪胡晋接故居等。也有不少以“行知”命名的学校及“文化标识”,如歙县行知中学、行知小学、歙县徽州师范学校(行知楼)、徽州知行园、黄山行知亭......

这些徽派建筑遗存尤为珍贵,其背后都站着一位或多位教育名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故事,是徽州教育人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具有独特价值。目前,歙县陶行知纪念馆、休宁陶行知启蒙馆(吴尔宽故居)长期对外免费开放,前者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这些百年老校、名师故居,了解徽州教育传承与发展,让特定载体讲好新时代教育故事,是缅怀,更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知和景仰。

本文仔细梳理陶行知在故乡徽州的“朋友圈”及其教育遗存,旨在考证汇集相关资料,建成数据库,助力开展行知研学活动,设计好线路,上好现场微课,讲好行知故事,从而在新时代继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让行知教育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歙县石潭村荣获 “华东十大油菜花胜地”称号

歙县石潭村荣获“华东十大油菜花胜地”称号3月17日,钱江源国家公园第九届油菜花节在浙江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梯田盛大开幕,...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