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亭山走出来的国医大师 深切怀念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

黄山日报 2021-03-17 05:11 大字

□张贵才叶青

惊闻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仙逝,痛心疾首,为中医界失去了一位好师长、好楷模而悲痛万分。

李济仁先生1931年1月6日出生于黄山市歙县南乡山区小川乡的桥亭山。家境贫寒,12岁因得一场疟疾,而感悟到“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精者,医也”的真谛,于是毅然决然弃学从医,拜第一位恩师汪润身先生学习岐黄,成为了新安地域步入岐黄年龄最小的医生之一。三年出师之后,先生毛遂自荐拜“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为师,并与张根桂之女张舜华共同承担起了传承弘扬“张一帖”的历史重任。先生十七八岁便崭露出岐黄之术的过人天赋,20岁独闯三阳,开设“李济仁诊所”一炮打响,屡起大症重候,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之后就任大区联合诊所、县人民医院,直至安徽中医学院,一步一台阶,从乡村到县城,再到省城,似中医殿堂里的千里马,奔腾在中医药学的海洋之中……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暴发后,先生不顾已90岁高龄,时刻关注疫情的发展,并第一时间联系上自己的学生——即将受命带领中医专家组奔赴武汉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磋商中医药抗疫大计。先生一边与任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的女儿李艳仔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点,为安徽省第六批援鄂医疗队提供因地制宜辨证用药的建议,同时坚持临床接诊,指导前线医生诊疗,协调开展危重症病人的远程中医会诊,以“如何提升机体免疫力对抗新冠肺炎”为主题进行电视直播讲座。2020年12月,先生又成为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会委员的国医大师。

先生注重理论指导,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对中医经典熟稔于心,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在临床中得心应手。先生尤其精于《黄帝内经》,学有渊源,博览群书,通晓岐黄家言,是我国《内经》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先生功于临证,辨证辨病、融贯中西,通晓中医杂病,擅治伤寒、肾病、肝胆病、癫狂、妇科病、脾胃病,尤擅痹证、痿病等顽疾的治疗,在痹证和痿证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明代新安医家吴崐的“痹痿合论”启发,先生提出了痹痿合论的治疗原则。先生不囿于“张一帖”家法,创立效方达药,对中医治则、治法多有发挥,在辨证用药上制定了择时施治等原则,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先生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解决了一些世界性疑难痼疾的难题,是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会“五老”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掀起了中医文献研究的热潮。先生积极倡导开展新安医学研究,主张发掘新安医学这座丰富的宝藏,并十分专注于新安医学著作的校注整理工作,潜心总结新安医学证治的特色与规律。1985年12月,先生冒着纷飞的大雪从芜湖赶赴屯溪,参加了首届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大会上宣读了新安医学研究论文《程杏轩及“杏轩医案”》,交流了新安医学研究论文《吴崐与“素问吴注”》。在这次大会上,先生当选为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副会长。之后,主编出版了《新安名医考》《杏轩医案并按》《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李济仁新安医学考证》《李济仁医论医验选集》以及《李济仁痹证通论》等十几部专著,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教授、安徽中医学院王乐匋教授共同主编了《新安医籍丛刊》大型新安医学综合类全书,第一次系统地考证梳理和校对注释,总结归纳新安医家的诊断治疗特色,对于新安医学乃至中医药学的守正传承、发展和创新作出积极而不朽的贡献,被业内尊称为新安医学研究“三老”之一。

李济仁先生驾鹤西去,是新安医学以及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广受爱戴的良师益友,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的模范共产党员。我们追忆先生的功绩,我们继承先生的学术思想,守正创新,让新安医学之花更加灿烂。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济人济世济众生,心涵雨露万千家。

新闻推荐

黄山市两个村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近日,司法部、民政部公布了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全省共有32个村和社区入选,其中,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凤...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