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榫卯记录惊艳千年的美

淮河早报 2020-08-18 08:09 大字

本报记者 廖凌云

亲手刨开木头、制作榫卯,再把柱子重新堆上去,让老房子重获新生……8月4日至18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支持的公益项目2020乡土建筑传习营——歙县站在坑口乡金龙潭村开展,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全国各地的古建筑修复从业者、爱好者参加了此次传习营。安徽省最美巾帼志愿者、淮南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崔琴从安徽理工大学退休后,十分热心公益事业。这次,她积极报名参与,成为人文影像记录组的志愿者成员,用影像记录正在消失的一砖一瓦,让榫卯和梁柱继续诉说故事。

“乡土建筑传习营”是由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各遗产保护机构共同打造的一项长期、持续性系列公益活动。今年, “乡土建筑传习营”金滩公益项目义务协助金龙潭村金滩进行民宿改造,邀请营造技艺的砖、石、木、瓦工匠师傅,传习营员,社会参与者,并得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乡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专项基金的大力支持。金龙潭村金滩文物资源底蕴丰富,挂牌的历史建筑有40处,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所有营员在14天时间内,跟随当地传统匠师重点对金滩村内的两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进行主修,并对另外五处古宅进行屋面翻修,同时学习竹编工艺、国画绘画等非遗传统文化技艺,感知徽州民风民俗。其中,修复技艺组主要进行古民居修复;人文影像记录组主要以公益直播或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当地人文口述史记录、专题纪录、村民影像培训等,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古建筑营造、修复技艺。

古建筑的梁柱系统,是榫卯结构的基础。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与卯之间巧妙的构架与咬合,让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那么浑圆的木柱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榫卯连结的两个构件有平面也有弧面,它们是如何实现无缝连接的呢?每天,崔琴都会跟随工匠师傅,拍摄记录他们的工作,晚上再整理发布。“榫卯契合后插入的那个小小的‘销键’,居然有四、五种之细分”“立柱之后的上方,既要出苦力,还得特细心。若有一个榫头或卯眼之前做的略有偏差,立柱与上方都无法契合”。在传习营中,崔琴更深入的了解了“乡土建筑”的精妙之处,而她也通过自己的镜头和文字,制作人文影像作品,将所见所得传播出去。

歙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乡土建筑传习营”歙县金滩站公益活动,不仅能深入发掘金滩村本土历史与人文资源,资助传统民居修复利用,还能推动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应用,推动非遗技艺传习,促进乡村内生动力激活,助力乡村振兴。

图一为在修复乡村建筑的工地,大家各司其责。

图二为崔琴用影像记录正在消失的一砖一瓦,让榫卯和梁柱继续诉说故事。

(图片由崔琴提供)

新闻推荐

龚鼎孳与吴绮的友情

○龚鼎孳《行书七绝诗轴》○龚鼎孳《林蕙堂文集》序○《江左三大家诗钞》书影明末清初之际,合肥人龚鼎孳...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