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弼在芜湖
阮弼,字良臣,号长公,安徽歙县严镇人。明嘉靖年间来芜,创设染局,使得“浆染尚芜湖”美名传扬。他急公好义,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孝亲友悌,在芜湖人民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版《芜湖县志》并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好在还有与阮弼同时代的同乡人汪道昆(1525-1593)所著《明赐级阮长公传》,让我们能够了解阮弼在芜湖的事迹。
闯荡芜湖
阮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读书期间,曾“日记数千言”。他的同学,后来成为大司徒的鲍某对他羡慕嫉妒恨。鲍某,据《歙县志》记载,应为鲍道明,严镇人,嘉靖十三年(1534)参加乡试得中。十七年(1538)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亦称大司徒。然而,由于家道中落,阮弼交不起学费,这使得他不得不辍学在家。为谋生计,转而学医。但市面上行医者众多,就业亦属不易。他暗下思忖:行医如有不慎的话,就会送人性命,造成庸医杀人的恶果,于是就断了从医的念头。他仰天长叹:“我意欲为良士,但无脩糈(学费)就无师长,我怎么能成为良士呢?我意欲为良医,但行医必须治病救人,一不小心就会误伤人命,我怎么能成为良医呢?”于是,他向父母亲提出:“我们这个地方多以商贾代农耕。虽有良田,但不耕种就没有收获。我家所欠债务,仅靠农耕显然是不行的,何况我们家还没有农田。难道我们就坐以待毙,不寻找求生之道而笃悠悠地过日子吗?我又怎样来奉养二老呢?”于是,他请求父母资助他到外地闯荡,做商贾营生。至于走出严镇,到哪里去?阮弼经过了解,发现距离歙县五百里的芜湖,是一个好地方,都会之地,舟车辐辏,可以了解天下万物的行情信息。
浆染王国
阮弼到芜湖以后,行商坐贾,很快以信义信誉得到众商贾的信任和推崇,人们“奉之如季河东”。季河东,即西汉初年季布,累官为河东太守,有“季布一诺值千金”之说。初步打开局面后,阮弼还在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后来他听说驵侩(牙行)实行分行,各业均有专人。阮弼先是谦让,等大家认领完毕之后,只有“赫蹏(浆染)”一行无人认领。阮弼笑着说:“这就是我的专营业务。”于是就申请专营这一行。他和他的伙计们筹措资金,收集各家染坊浆染成品,亲自集中运往南京等地,再分散销往各地。由于是集中运营,所以利润比已往增加数倍,呈现购销两旺的局面,但主要的利润还在“染人”这边。阮弼这时又站出来,说:“不是一定要染人才能染色的,我们自己也能行。”于是他牵头创立染局,将染人集中生产。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染人各司其职,工效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也大幅提高。“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出于扩大再生产的考虑,阮弼又提出在各交通枢纽设立分局,开展连锁经营。而阮弼则作为总管,不插手各地运营而坐收其成。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芜湖浆染一度美名远扬,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就赞曰:“浆染尚芜湖”。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称芜湖为除两京以外,全国五个手工业基地之一。据传乾隆《元和县志》记载:“歙人阮弼在芜湖设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笔者为此特仔细翻阅了这本《元和县志》,并未发现有此记载,至于那句“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已是当代语言,显为实为误传。
御寇筑城
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在沿海滋扰后进犯内地,其中一股悄然向芜湖袭来。由于芜湖没有城墙保护,当时县衙的大小官员束手无策。这时,阮弼挺身而出,他振臂一呼,号召商贾中的“少年强有力者”与县城青壮年数千人,站出来保卫家乡,保卫芜湖。他向大家发出动员:“倭寇,难道像老虎一样吗?即使是老虎,大家依然可以与它一搏,何况我们还有弓矢武器。如果让倭寇攻进来,我们的家业就没有了。我们要将倭寇剁成肉酱,以谢天子。”由于大家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倭寇闻之,遂于黎明前撤离,没有进犯芜湖。事后,有关部门为他请功,而且为他准备了作为奖励的“章服”(古代以纹饰表明等级礼服),他坚决推辞,并表示:“我怎敢以区区之力享如此荣耀。假如下次再有倭寇来犯,我还要依靠诸位商贾,当然,我还要带头参与。”
嘉靖年间,芜湖县库两次被盗,这引起了县城上下的恐慌,大家两次商议筑城之事,终于等到朝廷批准,同意芜湖筑城。相关官员又找到阮弼,希望他能站出来,参与筑城事务。阮弼响应号召,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在他的带动下,全县发动,“经费则城市商民任版筑者七之四,乡遂七之三,画地分工,公家不糈。”(汪道昆《(芜湖)县城碑记》)历经三月,如期完成筑城。新筑成的芜湖县城“负山为郛,面江为堑,树屏翰,拥金汤,不劳而功多,不费而惠广,勿亟而事速成,殆亦百城之冠也。”(汪道昆《(芜湖)县城碑记》)事后,有关部门继续给他请功,又预备了“章服”,他还是坚决推辞了。
至于民间广为流传的“独资筑西门”之事,汪道昆所撰《明赐级阮长公传》《(芜湖)县城碑记》上并无记载。溯其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版的《芜湖古今》说的是“传说”,而今在许多芜湖文史资料中已经言之凿凿地说成“史料”,谬传甚广。
终老芜湖
阮弼本意是“以歙为菟裘(归隐养老之所),以芜湖为丰沛(意为众多,喻发展)”,后来在芜湖发展非常好,遂举家迁来芜湖。由于家人资产俱在芜湖,于是在城内外建造大量房屋出租给别人,耕耘农田以待丰收,挖污水坑养鱼以待捕鱼,浇灌菜园收获瓜果蔬菜,各种腌腊制品自给自足,不需要外面提供。家里佣奴各有千人,各有职守,安排井井有条。但他仍然仗义疏财,造福社会。芜湖到南陵的道路崎岖不平,泥泞不堪,行者深感不便。阮弼遂带头捐金,号召商贾积极参与。在他的号召和带动下,众商贾出资出力,铺平了道路,方便了来往行人。
在他年老之时,将自己的全部家产、事业交给大弟之子阮汝鸣和嫡长孙阮国政。他说:“古话说:七十曰老而传(语出《礼记·曲礼上》),而我年纪已经超过十年了,八十岁了。现在我们全家都落籍芜湖,今后发展的生计根本就在你二人身上,我从此以后就养老了。”阮弼的侄子阮汝鸣,字闻野。任光禄寺署丞,民国版《芜湖县志·选举志·贡监》有载。贡监系应例入仕之途,亦是芜湖地方对阮弼功绩的认可与奖掖。
皇上赐民间八十以上耄耋老人爵一级,阮弼位列芜湖第一人。对此荣誉,阮弼没有推辞,面朝北方恭敬承受,他说:“我不能拒绝皇上的大恩大德。”
老年阮弼笃信佛道二教,广做善事,广结善缘,曾到险峻的蛟矶施食,祈求风平浪静。他还在赭山置田,修缮三茅宫,并粉饰神像。由于在芜湖居住比较久,与芜湖人民的感情也很深,年成不好,他就施粥赈济灾民;遇到贫穷无钱埋葬的,他就施舍棺材。旅人中有患传染病的,同行者纷纷避之唯恐不及,但阮弼却毫不避讳,亲身前往探病,并资助药费,救人于危难之间。
阮弼临终之际,自知生命不久,遂叫家人将床榻移往东首,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
秦建平
新闻推荐
1月9日下午,90名在浙江湖州织里务工的歙县“游子”乘坐歙县人社局等组织的“接你回家”大巴车返乡。1月10日,2020...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